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科相较理科有哪些劣势?
简单回答:因为本科教育的作用已经变化了。大量的文科课程,乃至于文科学位,并不能给学习者和社会带来显著的价值了。
现在的本科教育已经逐步普及了,不再是那种只有社会里最顶尖的少数人才有机会接受的教育了。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如果只有极少数人能接受高等教育,那么就不应该把这些人的教育内容设置得过于具体。因为这样少的高级人才,在其职业生涯中,并不一定会从事什么工作。一些比较高级的“通识”教育,也是有价值的。
但是时代变化了。
一方面,原本只有少数人掌握的“高级通识”,得到了广泛传播,有兴趣的人自己就能找来研究。以至于在某些文科领域里,已经不是“不要妄想用你的爱好来挑战我的专业”,而变成了“不要妄想用你(并不喜爱的)专业来挑战我的爱好”。
这使得,一些以”高级通识“为核心的文科专业,比如新闻学,实际价值已经越来越小了。而其他一些专业,就不得不更加钻牛角尖了,学习的内容已经脱离了高级通识,进入了和社会实践几乎没什么关联的境地。
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各个专业方向上都有很多人。大量社会岗位都有具体对应的大学专业。这些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路径竞争激烈。一个其他领域的人很难凭借自学进入到这些领域里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领域。
依赖一些“高级通识”,或与社会实践几乎没有关联的知识,学生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具有专业壁垒的工作。而,没有专业壁垒,也就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竞争异常激烈,往往意味着薪资会很低。这些毕业生往往又难以进入那些壁垒很高的专业领域里去。
现在考公的时候还有些岗位要求特定的文科专业。但这些岗位实际上可以由很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担任。长期上不可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内定专业“的局面。
那么,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我学了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呢?
的确,你可以说,学了这个专业你可以成为“更好的人”,甚至可以说“只有摆脱功利性的学习才能产生自由的灵魂”。但你没办法避免这些专业的学生难以拿到与其智识水平相匹配的收入。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这些专业的人。
我还记得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这本书里写到了一个贫穷的女孩(细节记得不是非常清楚了)。她出身贫寒,周边的社会环境很差。她拼命工作,要摆脱这一切。她上了社区学院,试图拿到一个学位,从而帮助她拿到更好的职位。但是她毕业以后却发现,这个学位并没有帮到她,反而让她背上了沉重的学贷。
很显然这个女孩经过学习以后不但没有实现她的目标,还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样的高等教育,对于大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不反对说,这些专业的内容仍然有其价值。但是不是需要一整个专业呢?还是把其中一些合并起来,作为一个专业下不同的子方向?缩减招生?关掉一些仿佛兴趣班一样的课程(比如题目中的“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把它们变成一些媒体专栏、专业书籍,以供有兴趣的人阅读和研究。
尤其是,有一些文科专业的平均水平的毕业生,在专业对口的工作领域里,工作能力却没有比有兴趣的外专业毕业生更强。这就非常令人感到尴尬了,这样的专业,设立的意义又有多大呢?是不是至少应该考虑缩减招生量呢?
而且,有一些招生量不小的专业,从头到尾都不需要和客观世界打交道,学习的内容都是“先贤思考出来”的思想,或者对于某些现象的单方面的解读。从这样的专业出来,如果直接去从事诸如政府管理工作、司法工作、立法工作、企业管理工作,都会产生非常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这样的专业,是否也可以考虑设立在研究生阶段,让学生至少在本科阶段学习一些必须和客观世界打交道的专业?
不要觉得专业缩招乃至取消是一件很了不得的大事。工科专业天天都在调整。不再需要的专业,不再流行的领域,缩招、转向、裁撤都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