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模式是不可复制的?

发布时间:
2024-07-02 13:07
阅读量:
13

中国模式的确有别于日本和韩国。

特别是教育模式,在产能普遍过剩的今年,中国选择了继续扩大理工科教育,将更多的学生导向于理工科。

应该有不少省会城市家长和同学发现,能参加高校宣讲会的你们,招生办会告诉你,理科位次很充足,但是文科整体降低了一些招生比重。

有人说这是模仿普鲁士教育,也不尽然,普鲁士教育是为了快速培养大量产业工人。但不是为了工业体系的矩阵式变革,通过不断筛选,淘汰来粉碎工业壁垒,完成工业迭代。

这一点,苏联教育体现过,以政治导向为目的,以农业人口为代价集中力量完成工业迭代,但是苏联没有完成从工业迭代到工业矩阵式变革,因为苏联没有那么巨量的工业人口作为消耗,也没有打入WTO获得世界贸易契机。苏联模式并没完成的任务,中式模式很可能完成。

目前来看,在产业上下游,中国教育只想干成一件事,就是用巨大的人力资源去把每一个技术栈用三十,三百,三千,三万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方式给它榨干,用每年250万以上理工科毕业生(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不少)冲毁技术壁垒,摧毁世界多数高利润行业把它们都打成拼多多。

让所有靠高附加值产业生存的贫原材料发达国家充分理解到什么叫不求同甘,但求共苦的福利。

用极低的技术人力价格,来完成对世界的倾销。即将所有技术及产品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以各种形式出口到世界任何一个已经工业化和打算工业化的国家。卖完产品卖技术,欧美要3个亿的技术,中国中介和甲方合计一下,三千万卖给你。

蛋糕反正是不分了,把它变成萝卜跟咸菜。什么产业升级不升级的,即算全世界所有产业集中,都很难消化每年250万理工科毕业生,高福利待遇?那从来就不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最近做软件开发的朋友们应该发现了,待遇不升反降,你发现这事已经晚了。因为这些事情,过去每一行工匠都发生过,从千金买马骨到半两食荒钱只是一瞬之间,因为系统每年诞生了新的工匠,这些新工匠更卷,思维更快,身体更好。被失业的大环境折磨的更老实。这种高淘汰,低成本的方式,会让每一行都在肆意横行。

到了那一刻,你会发现逆全球化趋势尽显,富原材料国无所谓,贫原材料国不断加高贸易壁垒。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开始发生,只不过未来十年会越来越凸显。不是产能过剩吗?发达地区的不愿意购买,那就用家电下乡的方式,把货卖到中亚,中东,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俄罗斯去,没钱?没事,用人民币结算,原材料大大的运。

不是土木,基建国内没法搞吗?现在中国的基建高薪项目全都在海外,学土木的不是不赚钱,是不给你在国内赚钱。

非洲第一大悬索桥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中交建设)

中国模式,就是政策上写了的,上面要求的,必须执行,不执行就有办法淘汰你,换下一批,反正不缺人,不养体制外懒汉。你说这种模式谁能复制?印度和中东人力也足,它们复制不了的原因我在下面这篇文章已经详细说明过了:

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就业市场能否消化完?

相信聪明的同学们也想明白了,中式教育表面为教育,实则为流水线产业链。中式人力资源处理方式,即不需要教育培养多惊世骇俗的人才,但一定要听话并具备高应用能力,即指哪打哪,能快速完成工程积累任务,攻坚1到99上的复现任务,如果偶尔出现符合官宣要求的0到1溢出,那就由官宣造神,将1到99的群体做出的积累一部分转为对神的极大值贡献表彰,并加以宣传让更多的能完成1到99的人以之为信仰再投入到生产链之中,创新的重要性看起来很高,其实也无所谓。毕竟真正的神之力,是由具备造神能力的那群人掌控的。

这种模式的优势的缺陷,我写过很多次了。绝大部分人都不是绝对受益者,一旦多数人受益,吃得太饱,休息时间太多,模式的驱动力(信仰值)会降低,进入到去工业化阶段:

都说美国去工业化了,那美国人都做什么工作啊?

进入模式循环的工业人口结婚率,生育率会暴跌,因为他的人生可支配时间,身心健康将被工业时间及环境大量损耗,等到意识过来时,产能过剩导致收入开始走下坡路,人生也已走向存续端。

但长期来看,吃得苦中苦,方为(伺候)人上人不是什么坏事。

一言难尽聊填报志愿,考研,考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