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京东大战,预判一下最终结果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21
阅读量:
0

2025-4-27:纵观评论区,很有意思,我也总结出7个意见,思考并分享:

  • 意见1:各种公司甚至通讯运营商贩卖数据、信息泄漏。

数据泄露是个大问题,涉及国家层面各种反诈行动,大家普遍会质疑三大运营商,毕竟是电话卡个人信息源头。但负责任的说,运营商侧的数据安全级别非常高,管控手段非常严,远高于互联网企业。

15年前,我记得拜访深圳某个以GPS定位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对方说“你们运营商是坐在一座数据的金矿上啊”,但至今2025年,运营商依然坚持绝不对外出售个人数据,尤其红线是清单级数据(个人信息),泄露500条以上清单级数据,直接被公安机关带走判刑,身边有发生过。少量集合性、结论性数据会应用在ICT业务或产业数字化平台上。



  • 意见2:认为回答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水文,美化自己,纯属YY,幼稚,说了个啥。

只是一段分享而已,对本人触动比较大,算是一个新视角,对大家是否有帮助,想必各有千秋。



  • 意见3:政府明明可以很简单做XXX动作,就可以啊。为什么不搞,政府也不解决问题。

果然,社会治理是个大学问,有好想法办坏事的,有摁住这个瓢冒出那个瓢的,有南橘北枳的,有具备思路没有落实的,也有没想清楚瞎执行的,也有部分政府人员不作为,也有个人信息茧房.......太复杂,我不够专业说不清。

这也充分反映出矛盾性:老百姓希望简单快速解决问题 / 政府需要考虑方方面面,且很多事情需长效治理,需要时间。

看不到不等于没开始。

优秀案例:浙江省真是做的非常到位,通过数据前瞻性,主动性。



  • 意见4:质疑嘲笑“中国政府是站在人民一侧的”。

往好的说,部分人因为自身没接触到,没感受到,甚至是负面感受,所以否定这个点,更多是个体感受的情况。确实需要完善,更多些政府与百姓互动渠道。也是上面意见3的衍生。

往坏的说,有人在煽动搞事情。涉及个人底线,无条件严肃抵制。



  • 意见5:延展出很多问题:官员腐败、劳动法、税收、用工方式等等。

确实是延展出更多范畴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我也在学习中,我不够专业且超出问题范围,无法回应。



  • 意见6:数据局就是卖数据的,还在瞎折腾。

自从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不只空谈,政府有组织有规划的一步步统筹,数据局相应成立(原很多地方是大数据中心)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房产局(主要进行房地产管理、住房保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房产局是围绕房屋地产,而数据局就是围绕数据,包括登记、确权、加工、交易、运营、存证、入表、安全。每个都能展开非常多的工作事项

数据局刚成立,确实困难问题重重,很多数据供不上、流不动、用不好,真是趟着石头过河,考验管理者的统筹能力、新技术能力、框架底座积淀、小切口场景应用。

和上面意见3同样,看不到不等于没开始,需要时间。



  • 意见7:数据立法

最近在学习DAMA数据方面的培训,其中有1个章节“数据伦理”非常有意思,当时质疑老师,大多数行业都是明确法律法规,按法律条款办事,基本不会谈伦理,为什么在数据治理领域,单列“数据伦理”?

老师解答:法律从古代起源至今,是极其漫长的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一步步完善,在基本法的大框架下,每年还在一点点优化中。

而数据治理是个新领域,数据产生的问题太迅速了,变化太快了,而立法的速度来不及跟上。导致只能优先定义少部分底层框架性法规,再逐步完善,在这种被动局面下,只能先用道德约束,开设了“数据伦理”,约束性有待考量。

举个例子:大数据杀熟,不同APP订机票,出票价格不同,在初期这是精准营销的优秀案例,APP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放在现在,是大数据杀熟,涉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立法是滞后于技术革新的。



同时,我也摆出3个澄清:

  • 澄清1:本人不站队京东或美团,只阐述逻辑,并不一定是谁胜出。

毕竟胜利是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时候一个差池毁于一旦,有时候一个机会猪站风头,符合逻辑的胜出概率更大,也不一定谁胜出。



  • 澄清2:仅分享,不好为人师。

通过一个小事,发现一个视角或维度,很有趣啊。突破认知盲区,不就是一个一个的新视角、新维度、新知识的组成,分享而已。不好为人师。



  • 澄清3:本人没有任何删帖。

大家发表意见都蛮好的,代表不同群体,不同立场,不同感受的意见。

而且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认知、逻辑、表达。





以下是2025-4-25 的原帖:


我是从事政府行业信息化方面的,某次和一位部单位领导聊天,对方一段关于大数据方面的聊天,给我印象非常深刻,醍醐灌顶。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觉得这段聊天非常应景,可以说多了一层更深的视角,和大家分享:


简称对方为Z主任,Z主任先抛出问题1:

大家有没有发现,目前美团或者滴滴,里面的外卖小哥、司机,是不是都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能赚到钱,但赚的不多。每天围绕平台辛勤工作,黑白颠倒,非常辛苦,赚的不多,但也饿不死。成为平台算法的奴隶。


Z主任再抛出个问题2:

这个状态是不是非常像 “工业革命初期” ,农民转为工人,进入工厂劳动,黑白颠倒,环境恶劣,能赚到钱,但赚的不多,但也饿不死。


Z主任接着抛出问题3:

为什么从业人员是这个状态?

因为工业革命初期,工厂的机器、场地、资金属于资本家,这些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家,工人只是劳动力,工人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收益,勉强糊口。生产要素+资本所赚取的收益,全部进入资本家口袋,不会分享给工人。资本家垄断生产要素,压榨劳动力。


再反观现在,美团、滴滴等涉及广大劳动者的平台,平台就是生产资料,外卖小哥、司机就是围绕这个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再深入些,其实平台中的数据、算法就是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被谁所掌握?所产生的收益归于谁?这些收益是否可以被劳动者所分享?值得深思。


大家在几年前就看到,中国政府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各地陆续成立大数据局,非常有前瞻性。

(原有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人力、资本-工具机器厂房设施等。新增生产要素:数据)


虽然美国前沿数据科技领先全球,但在数据治理,尤其是政府数据治理方面,中国绝对是佼佼者,全球唯一遥遥领先者,而且中国政府高层早就看清了其中的关系,数据与人民老百姓的关系,数据与资本的关系,直接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成立专门厅局组织管理,这个要素既影响到国家安全,更关联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


Z主任最后抛出问题4:

美国率先有了大量这些平台,亚马逊、Uber、金融量化等等,这些数据要素资产早就被资本方提前掌控了,而且是牢牢攥在自己手上,设置了大量门槛、法律来巩固自身垄断地位,那么围绕这些平台所工作生存的老百姓们,会不会一直被奴役下去,有翻身的可能吗?

美国围绕平台营生的老百姓,Z主任认为看不到希望,悲观。


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会如何呢?

我们一致认为,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而且最重要的,中国政府是站在人民一侧的,在组织、谋划、实践、探索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如何被良性使用,为人民获益。

尤其这是新事物,我们已经走在全球前沿,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有困难走弯路,但方向正确,条件具备,有希望,乐观。

至此,整个聊天话题结束。


我对这段聊天印象太深刻了,真是醍醐灌顶,虽然自身从事政府信息化,眼前是数字化转型,但这段聊天的4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在不同所有制度的国家,差异天壤之别,尤其数字化时代,这种差异极限放大(个体到群体),且极限扁平(三次分配机制)。


最后回到美团京东这个事情,我认为:

平台承载了数据算法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应反哺于劳动者。

在中国所有制背景下,符合这个机制的胜,违背这个机制的败。




延展自行了解,大家可用大模型豆包,DS等提问:

“Uber:数据垄断与劳动者困境的典型案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