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是统一的,而面积差不多的欧洲是分裂的?
说些不太一样的观点
这个问题下很多人谈到了地形决定论,核心论点是在古典时期,中国辽阔而无阻碍单一族群的华东大平原对南方西方其他各个民族板块存在着压倒性优势,而欧洲则相反,虽然平原多,但各自被高山阻隔,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国家。
这种地形决定的说法自然也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却是,假如没有了山脉的阻隔,那平原内部的政权就一定可以“统一”吗?这其实不一定。在现今欧洲就能找到反例:比如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四国之间均以西欧平原相连,但它们却成为了不同的民族国家。因此从之可见山川地形阻隔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平原越大意味着周围局势越复杂,平原内部的族群分野就会越多。
中国的华东大平原+关中平原在历史上实际也并不免俗:在战国时代之前,中国的华东大平原(包括相连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南襄盆地、江汉平原)+关中平原是从未属于过任何一个统一的政权,也从未属于过任何一个相同的民族的。这时代表原始汉族股系的西周王朝主体还苟在今陕西河南两省,华北平原尚且仅占有南侧,边防压力险峻,又从哪里可以看出即使鼎盛时期也不过仅在北京淄博和镇江立下三个外周据点的西周王朝和汉民族,在将来几百年间将会形成一个统一全部华东大平原所有国家,乃至扩张到岭南辽东的昭昭天命大帝国呢?
答案就是看不出来,西周末期王室衰微,周朝军队战斗力下降,根据现有的碑刻铭文记载汉水流域蛮夷已经多次劫掠过镐京城郊,周军难以抵抗。那时西周在江苏伸出的触角的宜国已经被吴越人灭掉,湖北被周人羁縻的土著噩国占领区已经抵达南阳,北方狄人隔断燕齐交通,淮河流域的东夷反扑曲阜,连周幽王自己都被诸侯勾结的西戎军队杀死,史载两周交际时古汉人群体的情况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
如果延续这个趋势,中国在近代几乎100%不会变成一个统一的单一民族国家。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各地将会保持众多非华夏民族,彼此之间分立建国或成为历史常态:
1.“中国”——周国:占领今陕西关中,河南全境,河北山东的边缘,民族为汉族。
2.“北狄”——邶国:占领今陕北地区+山西+冀中+河北张家口,民族为狄人。
3.“东夷”——夷方:占领今山东大部+河北沧州衡水+苏北地区,民族为东夷人。
4.“东胡”——孤竹:占领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西部,民族为竹方。
5.“吴越”——吴国:占领今苏南浙北,皖南一带,江西北部,民族为吴越族。
6.“南夷”——噩国:占领今湖北江汉平原,湖南全境,民族为噩族......
这个if线的场景实际就和题设的欧洲无异了。
那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陕西河南的古汉族人最终扭转了这个局势,不仅能危机时刻反败为胜,还同化消灭了周边各支已经建立起文明国家(或者国家雏形)的地方族群,建立起一个完全统一了中国东部平原的中国呢?这显然不能说单纯就是山川阻隔的地理原因,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实际可能在于,从中原地区从春秋初期一直延续到战国秦汉时期的一种隐秘而重大的技术变革:
因为中国人优先得到了铁器。
今天陕西、河南两省地界境内在古代有着大量的浅表铁矿,而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的汉族中国(东周诸侯国)又相比其他民族国家优先发明了冶炼金属铁的先进技术,并且普及了廉价的铁器作为兵器或农具(如春秋虢国铁剑文物),因此在稳定西周末期的边疆后,各支诸侯不仅很快恢复了周朝后期丢掉的国土,扭转了当时“中国不绝如缕”的危急格局,还快速吞并掉了很多不服汉化的异族国家。汉文明之所以一家独大其本质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发现并提升了冶炼技术、战国时期已经普及了廉价的铁器,于是对周边民族突然有了文明代差。
这在西汉时期的记载中还依然能得到印证:相比汉族人,当时的百越民族看似是不太会冶铁的:汉初就明令禁止向南越国出口铁器、西汉在南方拓展的那几个郡都没有设置铁官,考古结果也显示越人发达的是青铜器冶铸,其本地冶铁技术形成非常晚,且明显落后于中原。而对东夷北狄东胡其他几个民族聚类,考古没有显示到他们冶铁的迹象,很可能情况也类似,因此提前开窍步入铁器时代的汉文明对周边大概就纯属乱杀了。既然中国的武力值从此显著的强于周围国家,文化上又有资格让各地融入和同化,那最终完成民族替换就是必然的。
那为什么古中国会优先周围国家做出铁器呢?
这个在学界没有定论。我个人猜测可能是以下三点:
1.在冶铁术点出之前西周国家的文明基底就比周围要好,核心地区人口稠密技术繁盛;
2.河南陕西境内在古代有着大量浅表铁矿;
3.偶然的因素,可能就是某人的灵机一动。
关于因素1我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古代可耕地示意图(所有涂色区域),可见按耕地数量深绿色的西周已经占了绝对上风,而在中原台地干爽气候良好的排水条件之下,耕地质量只会更高。这显然会催生华夏文明更好的农业技术和更先进的社会组织形式(否则也不会把周边叫做蛮夷),但就技术发明来说,这只能算是因素加权,一切无绝对,因为当时其他地区的青铜冶炼文明同样比较发达。就像设计最先进的清弓发明于“落后的”满洲而不是“先进的”大明,只不过在两周之际、冶铁术的普及场景中,历史选择站在了“大明”一边而已。
现在我们说到先秦时期为什么中国没有成为西欧那样多民族多众封建的小国,而融合为单一民族在东部平原上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可是单一民族也不一定能长期保持统一的状态,就像秦灭六国前各诸侯国长期分立,汉初封国也有同样的情况,那为什么最终中国还是主要保持了统一状态呢?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没有基因检测技术,当时对广域民族的识别靠的是以利益纽带强力维系和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统一,而不是单纯的血缘纽带。因此不论东夷人东胡还是吴越人逐渐“归化”为汉族或华夏族的过程中,“多民族消失”自身便是迈向统一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平行关系。
其次,广域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保持交通方便政令军队通行,而交通方便不仅意味着大平原之间没有高山阻隔或者洪水泛滥,还意味着政府必须有足够的地方权威、财力和技术支持。这需要很高的社会文明水准,背后体现对古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和生产能力的很高要求。而中国自身恰恰就是东亚古典时期最适合农作农业发展的一块地,和自然环境一拍即合;
最后,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古典中国文明在技术上是非常早熟的。尤其是技术方面,中国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普及了高炉铸铁技术,铁器价格比西方便宜,导致小家庭农业生产比庄园经济或村社集体生产更有效率,后者天然会形成非广域领主制经济。这和上一点体现的地利优势是相辅相成的。以上三点再结合历史因素,中国古代能统一的原因就显得呼之欲出了。
结尾说一下最后的问题。就是中国整体地缘封闭,历史上在统一以后,因为社会制度早熟导致被蛮族的完全征服发生很少(大体只有鲜卑,元清三次,可以对比印度),而蛮族的征服尤其是游牧民族长期征服会逐渐瓦解中国已经形成的大一统历史关系,带入草原的分封体制,再度陷入分治的情况中。例如元明交界时,中国古代王朝编户齐民的传统制度就已经断代,从而变成了皇权不下县的情况,但仅此而已。明朝恢复中国统治权后意味着异族征服进程被打断,被部分解体的传统科层制重新被沿用,凭借巨大惯性大一统的状况在汉朝之后直到今天均得以维持。
总结一下所有观点就是:
1.自然地理方面,中国东部大平原之间没有横向高山阻隔,且各个水系联通(长江黄河海河珠江辽河),气候干燥适宜,而东南西南周围山区民族的纵深又很浅。这导致古代中原地区非常适宜发展旱地农业,有更高的人口数量和生产力,又方便交通,从而在先秦时期就对周围开始存在文明优势;
2.技术层面,中国(古汉族)在春秋时期优先周围发明和普及了冶铁技术,且中原浅表铁矿很多,进一步和周围民族行成了突然的军事技术代差,提前一统了重要的关中和华东大平原;而铁质农具的普及提高了古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早熟的农业生产催生了早熟的经济形式,农业生产趋向于户籍碎片化,进而改变了原有统治范式,促进官僚架构更加完备,给不同于欧洲国家的广域僭主王权结构的稳定存在打下了深入的制度基础。
3.在后世视角来看,中国地缘封闭,自古就难以受到强大外国的侵犯,历史威胁主要来自草原和东北,中国被完全征服两次元清都在历史后期,且时间不够长,不足以瓦解中国的传统统治范式或分离单一的民族群体、反而被容纳之。况且元清统治之间还有明朝卡断,尤其是元朝的统治很短,改变传统汉制的努力自然没有继续。
因此对比欧洲,中国自然就是统一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