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教育用什么形容最合适?
讲个实例吧:我的学生,中考数学满分,全校第一,全区第九。现在高一,在学强基课程。
我其实并没有正式地给他上过课,但我单独和这个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谁都多。我确实做到了一件其他绝大多数老师都办不到的事情———陪伴他,无论他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我都认真地思考过,并给他进行讲解和拓展。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确实,可能再过很多年,这依然会是我和学生最励志,最美好的师生情谊。
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美好都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我没有钱挣。成年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成年人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你把精力放在了学术上,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顾别的。解题,尤其是在自己已经奔三的年纪,还像少年那般,去解困难的数学题———前提条件是吃饱喝足,心中无杂念,无琐事忧扰,你才能在突然灵光乍现:
“哎!这题应该这样做!真有趣!”
研究投入的时候,就会觉得其他的事情都好烦。不然,你只会想赶紧摸鱼完就好好地休息,什么都不愿去想了。
机构里的很多老师看我都是很奇葩的:怎么会有人在业余时间还如此热衷研究,又不挣钱。我习以为常,毕竟从小我就是这样,他们要是觉得我合群了,我反倒不舒服了。
学生是小孩,但不是傻子,尤其是非常聪明的学生:他知道你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还是只不过照搬答案复述给他听。无论资质成绩优劣,年少的孩子所在乎的,是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想法究竟有没有被这个世界听到,能不能得到回应。
所以,这个学生不喜欢学校,他喜欢机构,喜欢我。机构领导也喜欢他来,周末免费给他开设自习室:两年后若考上清华,这孩子自然就成了机构的金字招牌。也就是在这么一种条件下,我才能搞一些所谓真正的教育。
————————————————
单位里业绩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位数学老师,比我大两岁,但从业比我多很多年了。我俩私交还算不错。
我每天研究的是:“这道题是什么知识背景,那道题又是什么知识背景…..”
他每天研究的是:“去年哪个地区的老师出题,此人什么偏好,去年出了什么题型,今年可能会考什么….”
所以,他押题很有一套,与家长沟通也很有一套,公开课让家长甘愿掏腰包更有一套。机构领导喜欢他,以他为标杆,来给我们其他的老师树立榜样。
但除了高收入,我同时看在眼里的是:他每天不得不花数个小时来编写试卷,做各种表格,面对某次学校考试后初一四十多个家长的疑问,他不得不挨个去解释。季节有风吹草动,第一个被学生传上感冒的肯定是他。住在单位宿舍,每天吃的是塑料盒饭。
我可以住在家里,可以养花,可以看书,可以做饭,有时间出门溜溜哒哒。我跟钱没有仇,我喜欢钱,没钱有时也会困扰我。可是:我真的不羡慕他。
(好在:我家不穷,我能时不时啃个老)
前些日子,我在一道题中得到灵感,归纳出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几何命题。当我讲给他听的时候,我发觉:他看我的眼里有星星。他可能是看见自己那逝去的青春了罢。
————————————————
幸亏我不是体制内的,不然就我这样的,早被排挤八百次了。体制内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这边当地的初中,一道计算题能整出6个答案,就是因为这些老师为了争夺评优评先而搞出的闹剧。
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陪伴。很多干教育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这样的尖子生,他们陪不起,也不愿意耗费代价去陪。毕竟,陪一个尖子生的精力,都可以轻松带一个普通班了。
我能陪,我敢陪,可我有时也不免悲哀地想:哪怕我的功力和热情不减当年,在教育业不买单的前提下,在我耗尽青春之前,我还能坚持着陪几个?35岁以后,还有机构要我吗?已然落魄书生,却不知毕生所学,能否为那万丈高楼添三五块砖,问天,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