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讨论二战名将的时候,总有人吹曼施坦因和朱可夫这俩水货?
朱可夫给八位数的军队做过战略规划,经常指挥几百万人、几十万件技术兵器作战,累计指挥的军队总人数也是几千万。放在金融市场,相当于进行过万亿美金的金融投资,而且还是高杠杆、最后打赢的那种。结果一群股市投资资金没七位数的人,说他是金融水货。
关于朱可夫,很多人的评价就是他打仗全靠兵力多、装备多,好像网友们有了数百万大军和上千万技术装备就也能成就朱可夫的业绩一样。这是对军事指挥最大的误解,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能指挥近乎无限的军人和技术装备本身就将领最难得的一种能力。
韩信当年还点评了刘邦的用兵能力,给出了刘邦最多能领10万大军的评价,给了很多人错觉。在古代甚至近代战场上能领十万大军作,并取得大多数战役的胜利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明朝初年的常遇春也不过得到了有10万大军就能纵横天下的评价。韩信自诩可以多多益善,但受制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最多也就指挥过数十万大军。秦朝统一天下的名将王剪最多指挥过六十万人,白起也只是指挥过类似的兵力。
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战役兵力也只是在十万左右徘徊,平定天下的洛阳之战李世民也不过带了“铁马万馀骑,甲士十三万人”,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也只集中了十万大军(还分了兵,身边只有六万人)。明末的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等战役,明朝统帅最多也只能指挥十来万军队,而且都打败了。清朝统一中国时,多铎、多尔衮等人手中最多也只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在冷兵器时代,能指挥十万大军进行战役,还多次获胜的将领真不多。
战争进入到热兵器时代,一次指挥十万兵力依旧是名将们的难题。雍正、乾隆时期,清军在任何一个战役方向上投入的兵力都不超过五万。拿破仑手中的大军总兵力达到了261万人,1811年法军总兵力就有86万5000人,拿破仑还带着六十万人远征沙俄,但拿破仑亲自指挥的战役兵力都在十万人左右。
统帅手中的兵力越多,战场就越大,他所考虑的事情就越多。宋朝时期的军阵,仅仅是集中4万8000人的兵力,按照当时的阵图规范,就需要“长七里二百三十步”,宽“二里六十步”的布阵面积,宋军四个三万多万人军阵就至少需要“周回二十里”的面积布置,这还只是己方战场,对面的敌人也至少需要同样的面积,对阵双方的兵力都超过十万时,数十、上百平方公里的战场就成了最低要求。
长平之战交战方都集中了数十万兵力,整个战场面积就高达946平方公里,通讯用的骑兵进行战场传话都非常困难,调动数十万大军完成战术动作更是要以天为单位。结果就是赵括一个不小心,被白起抓住机会切断了补给线,赵括也许有发觉,但他不能做到提前预判,也不能快速进行应对,就成了千古笑柄。
铁路和无线电出现后,调动上百万大军成为了可能。毛奇用庞大参谋班将130万德意志军人调到法国本土,击败了30多万法军的抵抗。将领麾下是有不少幕僚,近现代战争还有专业、庞大的参谋队伍,但统帅个人的能力还是关键。统帅要协调手下庞大的参谋班子,为百万大军、数十万件技术兵器布置战场,对统帅的协调、管理能力提出了超高要求。
在二战时期,苏军先后动员了3450万人,动员兵力是拿破仑的十三倍,投入到战场上技术装备更是拿破仑时期的数十倍、上百倍。朱可夫经常在一场战役中就集中上百万兵力和六位数的技术兵器,作战区域达到了数万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
在著名的库尔斯克战役中,朱可夫仅仅是正面对战曼施坦因的部队就有133万7166人,纯战斗部队就高达97万7219人,坦克数量是3489辆,中型以上战车2500辆,各种火炮数量是19794门,各种战机2988架,外加4935门反坦克炮。朱可夫准备的预备队是整个草原方面军,这个方面军有57万3195 人,装备1639 辆坦克自行火炮,8510 门火炮迫击炮,外加563架飞机。庞大的兵力每天都需要海量的物资,将上万门火炮按照最新的火炮射击法布置阵地也是一项惊人的工程,给数千辆坦克及时提供油料和战场维修也是难度惊人。
你也别觉得这是谁都能干的工作,在中国战场上黄埔军校出身的精英们就不会一战时期就已经流行的间接射击法,只会将把炮兵阵地布置在日军的火力打击范围内。今天的俄军一度试图效仿朱可夫,想要打出钢铁洪流的效果,胶合板大帅动用了上千辆坦克,却在油料供应和站场维修上不及格,打出了东施效颦的后果。
上面的将军们手下也有也有庞大的参谋队伍,但是他们在不少方面考虑欠缺,吃了败仗。朱可夫本钱是多,但朱可夫证明了自己有使用海量本钱的能力。这就像基金管理人一样,管理数亿资金的超级散户是一个档次,管理数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人是另外一个档次,能管理成千上万亿资金、还屡战屡胜的超级玩家层次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