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每天坚持效果显著的高中学习习惯?
我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学习习惯。针对数理化的。
写作业第一遍一定要自己写,尽量不翻课本。写完对照答案,不要害怕,第一遍肯定一大堆错的。毕竟有一些新的知识点的应用还是需要技巧的。
对照标准答案,一步步的理解一遍。
放下答案,再重新做一遍错题,再对照答案,理解两次都错的部分。
以此类推。
一个单元结束后(一周),复习错题。可以看看第一次做都错的。
一个月后,复习错题,看看第二次第三次错的,这时你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都很熟练了,复习错题在于对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以及对考点难点的把握。
多来几遍,我最后考前复习就达到了翻书知道考点,翻习题知道难点与易错点。复习时候一本书十几分钟就过了。
基本一场考试下来,我很清晰的知道这套卷子的难易程度,基本考点,拉开层次的点在哪。出题人每一题想考你什么。
数理化不难,就是熟能生巧,特别是数学,全是逻辑和理解,基本不需要记忆,相对更纯粹,更容易拿高分。做题多了,你就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这样你的思路会非常清晰。我初中的数理化老师就非常有意思,曾经让学生出卷子考试,我很荣幸的出过两套卷子给同学们考试,考完一片哀嚎。但是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分析错题时候会常常换条件自己给自己出题,再自己解答,类似左右手互搏。经常一道题能变出七八道题来,但是,数学神奇的地方在于,万变不离其宗,你搞懂了这一道题及其变种,这里所有的知识点,拉分点你都掌握了。题目文字再怎么变化,本质上就是那个知识点的应用条件在变,搞清楚这些,你就如入无人之境了。
请相信来自河南的高中数学次次满分的学姐。
﹌﹌﹌﹌﹌﹌﹌﹌
我看有留言问道作业多,做不完的问题,简单说下我的看法:
首先是规划,小到一天,大到一周,一月,一个假期等,规划好了,可能会愉快高效,学会自己给自己规划,这是受益终生的。
规划的意义在于,这个时间段你只需要心无旁骛的做你规划的事情就好,其他都有安排,这样你的学习和工作就能更加专注。
我初高中都有自学数学竞赛,都是寒暑假时候去书店买一本竞赛书,数学是每周看完一章,一个暑假刚刚好。纯自学比上培训班效果好得多,因为你是完全独立思考的。而且时间自由,我的感觉每天看完竞赛书有很多时间做别的事。
二是要“精”,很多同学会买很多参考资料习题集,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你可能不睡觉都做不完。
我会把习题集分为三个档次,基础的,拔高的,竞赛的。高中可能老师会挑选着发两套(一套基础和拔高),基础类型题是知识点的直接应用,就是课本例题的方法,很少需要自己思考分析。这类题目不能粗心,也是最容易的得分点。拔高类题目会有一些固定的方法和套路,涉及基础知识点的逻辑及两三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这类题很典型,方法在习题册里出现率很高,好好分析错题就能搞定。竞赛题做多了其实也是有套路的,不过涉及到一些方法的拓展,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理解,不仅会考到基础,还有逻辑分析能力。我比较喜欢做这种题,思考让我快乐。
一定要记住,习题集只要精,买了不做或者只做几页不如不买。我初高中所有的习题集都被我翻来覆去的看过很多遍,做过各种标记。
三是要认真听讲,我没上过课外班。一方面因为重点学校的老师教学经验,讲课方式比课外老师不知道高明多少。另一方面因为我数学物理课的听课效率非常高,思路全程跟着老师走。虽然从不预习,但老师在上面讲课,每一步提出的问题我几乎都可以秒回答。数学老师对我印象尤为深刻,到现在还和我表弟说,教学这么多年,再没有那样活跃的课堂互动了。一堂课下来,老师循循善诱,完全按照我的理解能力上课,被我的节奏带动,就像是老师专门为我讲的一样。效果也是杠杠的,其他同学课下请教我问题,我都觉得奇怪,老师都讲过,怎么还问呢?可是他们说老师没讲过。
四是要热爱。我热爱数学,高中时候课程繁多,我一般会安排最累最烦躁的时候去做数学,因为那样大脑就又兴奋了,并且征服难题非常具有成就感。数学对于我不是负担,是快乐。学累了来一套数学卷子调剂放松。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很多事情,只要认真的付出,全身心的投入,都会为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成就和快乐。
希望各位面临考试的弟弟妹妹们,也能找到一门让自己快乐的学科,趁着大好年华打好基础。它一定不会辜负你,而且还会为你带来终生的快乐和成就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