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副职很难提升为正职,往往是“空降”?

发布时间:
2025-01-06 15:28
阅读量:
4

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本来没打算答的。

但扫了一眼各种回答,没一个说到点子上的,看得痒痒。

所以又啰嗦了起来。


答案很简单。

我们的体制是跨层提拔制,别说正职了,副职也有很大概率是空降。

具体来说,假设一个地级市局机关,正处级。

这个局自行能操作的空间只是正科及以下。

对于局长副局长的提拔、任命、调动,权限均在市级组织部。

而组织部门的视野则在于全域。

从组织部看来,这就等同于让A科的某个人去B科当科长副科长,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至于“副职难提拔为正职”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本单位的副职,很难在本单位原地提拔为副职。

为啥呢?四个原因。


第一,首长负责制下,正职确实比副职重要太多,毕竟一个单位可以五六个副局长,但局长只有一个。

这就导致局长这个位子远比它的级别更紧俏。

虽然单位里有五六个副局长,但他们很可能都“不配”当局长,资历都没有外单位的另一个人好。

所以,空降的概率高。

第二,相对来说,副局长偏向具体业务,局长偏向宏观主持。

既然是具体业务,那么让局内的老科长、骨干科长、四调资历等升任副职,有利于业务。

同理,局长既然是宏观主持,那说白了,和你这个单位什么业务,当事人原来是哪个单位,并无关系。

他只要会“当领导”就行了。

所以,局长空降对上面来说丝毫没影响。

第三,原地提拔风险高,因为这家伙权力太大了。

大家要知道,权力这个东西,既是组织赋予,也是人心向背。

纵使是沙瑞金,刚到汉东,也不见得下面就全然服帖。

李达康有李达康的想法,高育良有高育良的想法,就是田国富也有田国富的想法。

当然,大趋势肯定是向沙瑞金靠拢,但这里面有过程,有算计,甚至有斗争。

但从组织角度考虑,这就对了。

既要首长负责制,便于聚焦责任、发挥官员主观能动性;

但也不能让你一家独大,搞一言堂土皇帝。

你看,多少腐败案说到底、就是主事者权力实在太大了,说一不二。

什么制度、机制,甚至所有岗位上的其他人都是空屁。

他想干啥就干啥。还了得?

而副局长原地提拔局长,正是风头劲、根基深、人头热、套路熟,底下全是自己人,人心向背服从高,想搞点啥都是手到擒来。

这就比空降局长要危险多了,很容易扬眉吐气、变成独立王国。

所以,领导当久了还得挪挪地儿,就是这个道理。

一把手就给你空降,让你别太舒服,好好协调管理干事业,别想着如鱼得水、称王称霸。

第四,就是局长这个位子很珍贵,实在是不够分了。

假设某个地区,五六十个委办局,能真正称得上一把手正职的,不过百来个。(算上书记、大二级局等等)

底下各种副职四五百号人,想上、能上、急着上、等着上的人可不少。

所以,根本不是在本单位提拔正职难不难的问题;

而是,每一个潜在的正职位子背后,都早就被预定安排了。

有的人多年眼巴巴就等着上这一级,终于有了交代;

有的人需要多岗位轮岗,赶紧过来镀金刷履历;

还有的人则是上面的红人,急需卡年龄上位,一步踏准才能步步准。

这就导致局长的位置根本不够分。

这时候,你觉得,“原地副职提拔正职”的想法是不是特别幼稚,跟现实的职位分配逻辑完全不搭边。

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升级过关打怪玩游戏。

空降才是现实的常态~


尾声。

咱们抛开严密逻辑,最后再来赤裸裸的聊聊。

说到底,责任向下沉、权力向上聚,是任何组织都会有趋势。

如果,一个单位里的领导岗位,包括一把手这样的终极位子,都是靠业绩资历进行内部阶进提拔的话。

那么上级部门就失去了权力。

只有任意操控,权力才能成为权力。

你们觉得他好,可你们说了不算,我说谁当就谁当。

你们摸不到我权力安排的规律,这才是真正的权力啊。

所以,副职提拔正职这种事,不能让它顺理成章的发生,得把它“搅混”、唯我所控才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