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讨厌美国了?
刚到美国的时候,觉得美国人像傻子一样,到处都是漏洞。任何地方的厕所都有免费纸,有些人定期去扯很多回家,纸都不用买。快餐店的饮料,有的可以无限续杯,有些几个人买一份饮料,接回来灌到各自的杯子里;等等。
美国的人情社会
美国这地方真是个奇妙的地方,说到底,什么都可以谈,尤其是那些看似固定的规则。有句话说得好:“美国是天堂,也是地狱。”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句讽刺,直到我亲身经历,才发现它深深扎根于每一寸土地上。美国人的“人情”可真是个大工程,你不在这待五年,没法理解其中的玄妙,深挖进去,才知道那层看不见的关系网有多复杂。
说到人情,首先得明白,美国不像国内那样,基础服务都需要“情分”。
比如说,你去银行办个业务,或者去商店买个东西,基本都照章办理,一条龙服务,没有拖泥带水。
问题来了,那些基础之外的事儿,才有“wiggling room”,你懂的,就是能稍微动点脑筋的地方。
拿什么来说?比如入学,找工作,或者要些资源。这里的规则,不是标准化的,反而常常是“弹性”。有时候你一递条子,或者说句人话,事情就能轻松搞定。
资源稀缺,竞争激烈,当然得靠“走关系”了,随便找个关系网,不就能混个位置?这儿的底线高,至少不至于让你饿肚子,顶多就是你想吃点“顶级资源”,可能得自己拼拼爹。
说到“什么都可以谈”,你以为房租,网费,电话费这些东西,都是板上钉钉的?那可未必!这些日常费用,尤其是信用卡年费、4S店的维修费,这些看似死板的账单,其实也能谈。
如果你敢开口,很多商家还真能给你打个折,或者说不定还能做个优惠,甚至有时候能直接不收,钱就这么“默默消失”。
这就是美国,基本上,什么都能聊,哪怕是你最不敢触及的账单。
洛杉矶:富人天堂还是贫民窟?
洛杉矶,全球富翁最多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贫民窟的代名词。那座城市的两极分化之严重,让人觉得,天堂和地狱就隔了那么几条街。
美国第二大城市,财富聚集的中心,可是你一转身,繁华背后却藏着一个可怜的世界——超过5万流浪者,集中在市中心、洛杉矶河沿岸,漫无目的地流浪着。
这些流浪者里,有从中产滑落的破产者,也有因酒瘾、毒瘾把自己弄得一贫如洗的人。
看到这一切,我不禁想起一则新闻,里面写道:“美国,是天堂,也是地狱。”
有次,我在市政厅前拍照,修剪得整齐的草坪上竟然躺着一群流浪汉。那些躺在地上的人,眼神里没有一丝光亮,脸上那种平静又怪异的表情,仿佛早已放弃了与命运抗争。
我拿起长焦镜头,忍不住偷窥,结果发现他们完全没有任何防备,任由城市的喧嚣从他们身边经过。
你看那些路人,习惯了,视而不见。甚至连最可怜的那些没有帐篷的流浪者,也不引起任何人的同情。
其实,旅行不应该只是跑景点拍照片,应该试着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那些行色匆匆的美国人,脸上总是带着一种“事不关己”的表情,可你不禁要想,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为何与我们的如此不同?虽然这些观察也许片面,但总比那些匆匆而过的风景更值得记住。
美国生活:不按常理出牌的日常
来到美国,你会发现一些生活习惯真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洗衣服这件事,很多美国人根本不手洗衣服,洗衣机就成了家庭必备。
更夸张的是,洗衣的时候,内衣、外衣、鞋子、袜子通通都塞进去一块儿洗。对于我们这边的人来说,这是不卫生的,可对美国人来说,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操作。
更奇怪的是,他们根本不晾衣服,洗衣房里那种烘干机可常见了。你要是说想把衣服晒在外面?小心被邻居举报,还可能罚款呢!
在美国,晒衣服的“暴露”程度几乎和街头晒太阳的流浪汉差不多——都是不受欢迎的行为。
再说电费。这里的电费,就跟不要钱似的!尤其是在办公室和单位,灯开个不停,空调也是24小时不断地运行。
夏天最可怕了,空调开到15度,冷得让人直打哆嗦,结果你穿上衣服就能“应对”——真的是有点冷。
至于水嘛,那就更不值一提了,冰水是标配,热水根本不存在。你想喝热水?那得自己冲咖啡。
美国的食品也有点意思。你不怎么看到人喝水,因为可乐的无限续杯简直成了标配,胖子+1。要是你想喝水,那基本就是冰水,而咖啡也算是“热饮”了。
你走进超市,买个大瓶可乐,才几刀,一大瓶像是“赠品”,跟免费似的。
而要是你在家里过日子,花上五刀,你就能买到一个超大冻披萨,足够吃好几天——当然前提是你得宅在家不出门。
你看看,像这种工业垃圾活得很滋润,每个月赚2k刀,活得跟个大胖子一样,哪有时间关心其他?
美国人吃的东西几乎全是高盐高糖,早就适应了这种“屌丝味道”。所以,看到那么多胖子,真的是有原因的。要是想吃的稍微“有点营养”,那得另辟蹊径。
美国“父母放养”
都说美国的父母,孩子一满18岁就拍拍屁股走人,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无聊的街头八卦。
其实啊,真正了解美国社会的人都知道,这话只适用于那些底层贫困的家庭。
换句话说,除非你家经济拮据,孩子从小就开始“放养”模式,活下来就行,其他情况,别想轻松逃离父母的魔掌。
真正的美国中产、富人家对孩子的要求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以用“疯狂卷”来形容。
你会看到一大群家长像战场上的指挥官,安排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早教”、“精英课程”,然后拼命地拼、拼命地攀比——你以为那种在中国幼儿园外排长队的情景是独一无二的?
错,美国的中产阶级妈妈,早上六点钟准时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午饭时把午托班安排得满满当当,直到晚上9点,才终于松一口气。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有个更好的未来,能进入名校,能有个牛气冲天的职业,能——你明白了吧,大家的焦虑,从娃娃抓起!
打孩子?绝不允许!
再来说说美国的教育,打孩子这事儿,在美国可是零容忍。你要是当街打孩子,路人会毫不犹豫地报警,甚至会被直接捉住。
在家里打孩子?好,邻居也会闻风而动,直接打电话给社会福利局,投诉你虐待儿童。
要是你真做了那种事,后果可严重得很,最轻的就是罚款,最重的连抚养权都可能被剥夺。
所以,美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更加注重引导、沟通和理解,而不是体罚。
美国的太阳
说到美国的生活方式,烈日当空的时候,在其他地方你会看到大部分人都用伞把自己包得像个“蒸馒头”,但在美国,姑娘可没这习惯。
你想想,她们可是全副武装地在烈日下晒太阳,刷个 Instagram 看她们的小麦色皮肤,晒成小麦色就是健康的象征。感觉没晒黑,那才是生病了。
低调的美国人
说到美国的“免费赠品”,你绝对会觉得这里的人习惯大方得让你有些不好意思。
记得有次我去一个地方问问题,结果人家直接从电脑里把相关资料全都拷进一个U盘里递给我,“拿回去看看,没关系,不用还。”
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免费的购物天堂。这里的U盘,景点宣传册啥的,都是送的,大家已经习惯了,没见过有人专门去“薅羊毛”。
美国的工资体系
美国的工资水平从一开始就令人惊讶。最低工资标准大约是2600美元,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大概是40小时。
中餐馆的服务员收入也不差,最低时薪就有20美元,而那些高档餐厅,服务员的时薪可以达到40美元。
工作就算稍微努力点,手上能有个6000美元,这样的收入已经比很多其他行业的基础工资高得多了。
即便如此,美国的工作节奏还是保持着一个合理的平衡,工作时间不会超过40小时,如果多干了,每小时有1.5倍的工资。
这样的政策真让人感觉,美国人在赚钱的同时,依然懂得享受生活。
物价真香,吃货的天堂
说到物价,美国真的给我一种“吃货天堂”的感觉。你可以随便跑进一个超市,一瓶矿泉水、几块肉就能把你塞满购物车。
更别提美国的大超市了,那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不去都难。说个例子,一公斤猪肉才2.3美元,牛肉也不过11美元。一大桶矿泉水不到2美元,鸡蛋12个才3.2美元。想吃一大桶的冰淇淋,随便找个超市就能解决。
有钱人住的地方可真不是盖的,美国人对住的地方有着高要求。你以为住市中心才算“体面”?错,越有钱的人越不愿意住在市中心,大家更喜欢住在郊区、乡下。
为什么?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而且房子大!在美国的郊区,你会看到那些宽敞的独立住宅,前有大草坪,后有游泳池、花园,完美得像是电影里的场景。
而且这些地方,居住氛围宁静,公园、儿童设施应有尽有。最棒的是,这些小区都没有高高的围墙和昂贵的物业费,住在这里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美国的“车轮上的国家”
美国的交通是“车轮上的国家”,没有车几乎无法正常生活。纽约的地铁是大家出行的主要方式,但那股子味道,真的是让人难以忘怀。
说实话,你站在车厢里,除了人群的味道,空气中还有一种混杂了尿骚味、死老鼠味、垃圾味的奇怪气味——当地人已经习惯了,但对我这个外来者来说,那是直接冲击鼻腔的“精神暴击”。
要想在美国轻松生活,你必须得有一辆车。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周末的休闲旅行,汽车都成了美国人生活的必备工具。
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几乎每一条路都直接连接到各个小镇和城市,而且很多市内的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
没有车等于没有腿,所以美国人最爱的车种——皮卡车,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利器”。
你出门可以带上它,能拉货,还能带着家人去旅行、露营,甚至可以把房车挂在后面,去享受一把“自驾游”的乐趣。
说到最后
这就是美国生活的千面!你觉得它像天堂,可能是因为物价低、生活便利,但你也能看到那种“天上地下”的巨大差距,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你想象中的生活。
这个国家的复杂,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由”就能解释得了的——这里有温暖的阳光,也有阴霾的背影,生活中各种奇妙的对比和反差,等待你亲自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