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一直出现圣君的王朝最终会亡于什么?

发布时间:
2024-11-12 17:53
阅读量:
1

你看过唐书吗?或者你看过后汉书吗?

在唐书里,安史之乱后的皇帝,除去玩物丧志的唐僖宗和唐懿宗等,绝大多数唐朝皇帝都被形容成胸有大志,有野心。

其中,唐宪宗被称作“中兴之主”。当时唐朝人就认为,宪宗要是出生在安史之乱之前,他的功绩绝对不下于太宗李世民。

可事实呢,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整个唐朝政局难挽颓势。无论是唐宪宗,还是小有成绩的唐德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

亦或者是,下猛药救国的末代皇帝唐昭宗,他们都无法扭转安史之乱后国力走下坡路的命运,他们的作用只是延缓尸体腐烂的过程。

在后汉书里,把汉朝国力推上最顶峰的是汉和帝。他只活到二十七岁就死了,可他主政的时代被称作“永元之隆”。

十几岁就除掉功高震主的外戚窦宪,西域诸国宾服,降服匈奴、鲜卑。就连贵霜帝国都被他命班超击败过,与罗马通商。

后世研究者也普遍认为,汉和帝哪怕只是活到汉宣帝那样的岁数(汉宣帝活到43岁),他的功绩能比肩汉武帝、光武帝。

可是呢,汉和帝虽然是靠除掉外戚掌权,但是汉和帝的上位方式却也是靠外戚政治背书。汉和帝是被过继给窦太后,才能当皇储。

而且在汉和帝死后,后汉又陷入了外戚临朝称制的局面。

尽管他的遗孀邓太后和继任者汉顺帝,治国有方。但是他们的政治成分都来自于外戚,外戚频繁夺权擅权已经成了朝堂最严重的政治泥潭。终后汉两百年,周而复始。间接也造成了后来的汉末乱世。

也就是说,汉和帝活得久点,无非是把这种政治隐患延后点,但还是会爆发。

现在,我们再把聚光灯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和汉和帝及其优秀继任者身上移开。再来回想下,大众眼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明章之后的后汉是什么样子。

是不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晚唐常被称为藩镇割据的“黑暗时代”?

是不是,后汉常被人认为朝纲混乱,后汉政权也常被人认为不如前汉?

大众对于历史细节和具体逻辑,确实有局限。但大众对于历史的宏观走向,是能一眼便知的,毕竟是站在未来回顾过去。

这就说明一点。无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和汉和帝们。他们在主观能动性上再怎样努力,他们也改变不了腐烂的政治大环境,避免不了王朝覆灭

这是因为一个政权的地基,是一个完整的政治生态系统。是千千万万个个体意志,是数不胜数的利益集团,共同造就。

政治生态的破坏,既不是某一个乱臣贼子铸就,也不是哪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一人扭转。

大家都只能在前人涂改画画的纸张上,空白部分留下自己的痕迹。

唐朝之所以爆发安史之乱,离不开唐朝府兵制的崩溃。为了扩充兵源,给地方节度使极大权力,便于练兵扩张。最终让节度使安禄山有能力谋反。

可平定安史之乱的人,依然也是节度使。这就导致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话语权依然很大,且能得到朝廷背书。被重创的朝廷无力扩充自己力量,反而要给节度使足够的政治筹码维持统治,自然藩镇割据局面会一直持续。

试问一下,你在唐朝皇帝的立场上,这样的死局你怎么破呢?

汉朝确实被外戚政治毒害很深,外戚架空皇帝但外戚们又有能力维系国家,反而形成外戚干政的路径依赖。可何进被杀,政治平衡彻底被打破,没人站在皇帝这边,权力落在诸侯那里。最终形成乱世。

可没有外戚,后汉能建国吗?光武帝刘秀的政治第一桶金,就是外戚郭圣通给的。后汉前三个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全靠强大的妻族外戚维持政局,才能压住前汉末年甚嚣尘上的地方豪强。

这能说后来的朝局混乱,都是外戚太自私太专权了吗?前人路走偏了,后人自然很难纠正。

现在人常说,生不逢时。其实这句话不仅很对,还很宏观。就连皇帝都不例外。

就好比隆庆开关的隆庆,风评比起嘉靖好很多。可无论是智商,还是秉性作风,都跟他父亲比不了。可他就是手下有几个极为出众的大臣,比如张居正,高拱。他就是可以撒丫子乱搞女人,还能留下好名声。

也好比天天在朝堂上被大臣骂成哑巴,性格扭扭捏捏的宋仁宗,真把他扔在靖康年间当皇帝。他真的能比同样喜好风雅,但也有一定抱负的宋徽宗,做得好?可前者就是千古第一圣君,后者是汉人第一耻辱君主。

所以,单从能力和执政细节来看,中国历史上确实还有很多看上去不错的皇帝。但对于大众印象而言,能称出众者寥寥。

这不止是宣传的多少。更在于某个皇帝本纪里的论赞,是不是“四海升平,外夷宾服,国富民丰”,才是吸引大众眼球的标准。

准确的说,大众认为的好皇帝,并不是爱某个皇帝个人,而是爱某个皇帝时代出现的文化昌明、富国强兵的政治大环境。并认为这种皇帝的出现,与好时代息息相关。

其实是大家混淆了需求,把对好时代的爱当做对皇帝个人的爱。其实两者并无关联。

皇帝也只是历史的囚徒,他也逃脱不了为他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是我们受尽百般磨难依然热爱生活的芸芸众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