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相悖,应该相信谁?

发布时间:
2024-11-12 17:11
阅读量:
0

我发现了一个史书上记录的和我家族谱记录有出入的地方,并且我非常确定史书记录错了。

故事比较长,但寻找蛛丝马迹的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有兴趣,且听我娓娓道来。

我家祖上姓张,明末时候居住在四川隆昌八石粮这个地方,那时候张献忠打过去了,大部分族人都被杀了,有一小部分逃到了四川泸州、贵州遵义等地方,躲了十多二十年,等到清朝坐稳了江山才回原籍。

族谱中对于这段历史有比较多的记载,而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翻翻族谱,看看属于自家独享的历史,所以对这些故事大致还是比较熟悉。

话说有一天我在网上冲浪,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是清代咸丰年间编撰的史书《蜀龟鉴》,里面有个故事和我家族谱上写的有个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第一个版本,《蜀龟鉴》中的故事:

隆昌八石粮有张家庙,明崇祯十六年,荣昌喻尚书孙女归张珩玖,逾年晨起净面,失双耳金环,严责其婢,不获。婢走匿庙神座下,日既夕,灯烛交辉,谍报献忠已破夔州,六月屠隆昌,不遗鸡犬。诸神惨泪太息,一神曰:座有生人气。一神曰:张宅婢也。喝之出,戒曰:亟归告尔主,逃入遵义可免。婢曰:贼不至遵义乎?神曰:有高崖神把关,必无害。且戒勿泄。婢曰:我主人金环安在?神曰:花鹅吞之矣。婢归以告,剖鹅腹,果然,即束装走遵义,获免。
——《蜀龟鉴》

四川隆昌县八石粮这个地方有一座张家庙,是当地张姓望族的祠堂。

明朝崇祯十六年,老家在四川荣昌(荣昌今属重庆)的前刑部尚书喻茂坚,将他的孙女嫁给了八石粮张家的张珩玖。嫁过去的第二年,有天小张夫人早上起床洗脸时,发现自己的一对金耳环不见了,怒斥了自己的婢女一顿,让她去找这对金耳环。

婢女在家中怎么也找不到金耳环,心生畏惧,生怕主人打骂,就逃出了家门,躲在了庙中的神像座下。

这一躲就是一天,终于太阳西沉,天色渐暗,庙里也点上了油灯蜡烛。这时,有探子带消息来,称张献忠已经打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六月就会屠隆昌城,鸡犬不留。庙里的几尊神像听到这个消息,都在流泪叹息。

其间一尊神像突然开口:“神座下怎么会有活人的气息?”另一尊回答:“是张家宅子里的婢女。”于是,他们将这个婢女呵了出来,告诉她:“快回去告诉你主人,逃去遵义可以免祸。”

婢女说:“逆贼不去遵义吗?”

神说:“那里有高崖神镇守,肯定没事,这个事情千万不能告诉他人。”

婢说:“那我主人的金耳环在哪里?”

神说:“是花鹅吞进肚了。”

婢女回家将这件事告知了主人,他们将鹅的腹部剖开,果然发现了那对遗失的金耳环。随即,他们开始收拾家当细软,向遵义逃去,果然免了祸。


以我现代人的眼光来说,这个故事就是一眼假,事实肯定不是这样。

但明末清初的时候我家祖上确实从四川隆昌逃到了贵州遵义躲了很多年才回去,这又是不争的事实,毕竟遵义现在都还留有一部分我们族人在那里扎根。

那么当初先祖们究竟是如何决定逃到遵义去的呢,又为什么要在族谱上编纂这么一个不靠谱的故事来解释这段过往呢?

其中必有隐情!

我赶紧翻出了族谱寻找蛛丝马迹。

先看族谱里关于这个故事(我们且称这个故事叫“金环告变”)的原文。

第二个版本,《隆昌张氏族谱》中的故事:

遗事记
明季国变时,九世祖文碧公已先逝。胡氏祖母同子应玉、应星家居。应玉年十四,娶荣昌喻尚书孙女。一日,净面失金环,寻觅不获,责婢,婢匿张家庙内。夜静,忽见灯火辉煌,谍报张献忠已破夔门,限七月某日屠隆昌,鸡犬不留,诸神像皆仓皇失措,议远避。川主呼婢出曰:汝非张氏婢耶?归告尔主,贼兵将至,急逃遵义可免。婢曰:金环何在?曰:汝家花颈鹅食之矣。剖鹅自见。婢。告喻妣,剖鹅视之,果然,因即日携家赴遵义。行至泸,喻妣苦跋涉,且惧贼遽至,曰:我尚书裔也,国乱如此,何以生为!因投河死。应玉、应星奉其母胡儒人及族众逃至遵义,获免于难。照录汉州旧谱

明朝国家变乱的时候,九世祖张文碧已经去世,祖母胡氏和儿子张应玉、张应星一起生活。张应玉十四岁那年,娶了荣昌喻尚书的孙女。

一天,(喻氏)洗脸的时候丢了金耳环找不到,责备婢女,婢女藏到张家庙里面去了。晚上她忽然看见灯火辉煌,有探子来报说张献忠已经攻破夔州(今重庆奉节)城门,在七月某天就会来屠隆昌城,鸡犬不留。

庙里诸多神像都仓皇失措,讨论远避。川主(旧时四川地区信奉的一种水神)把婢女叫出来说,你不是张家的婢女吗?回去给你主人说,贼兵将至,赶紧逃遵义去可以免祸。

婢女问:金环在哪里?

神说:你家花颈鹅把它吃啦,把鹅肚子剖开就能看见。

婢女回去告诉喻氏,剖了鹅果然见到了那对金耳环。因此当天就全家逃往遵义。

行至四川泸州,喻氏苦于路途跋涉,又害怕贼人突然到来,说:“我是尚书的后人,国家乱成这样,还活着干啥!”于是投河而死。(这段很重要,后面要考)

张应星、张应玉两兄弟带着母亲胡氏及族人继续逃到遵义,幸免遇难。(上文照着汉州旧谱抄录)

隆昌-泸州-遵义


看着两篇记录是不是差不多?

但有两个细节有明显不一样:

其一,《蜀龟鉴》中娶喻尚书孙女的年轻人叫“张珩玖”,而我家族谱中此人则叫“张应玉”;

其二,《蜀龟鉴》中没有记录喻氏投河自尽一段。

我们先说其一。

我仔细翻阅族谱上字辈,确实有“张应玉”的“应”字辈,但却没有“张珩玖”的“珩”字辈,而且说来惭愧,“珩玖”这个名字感觉有点略非主流,不太像我先祖会起的名,毕竟之前连这个字怎么读我都不知道。。。

不过我还是找到了“张珩玖”是谁。

先看族谱原文,注意我标红框的地方↓

《隆昌张氏族谱》扫描件

没错,“张珩玖”是“张应玉”他爹,也就是“金环告变”故事中当时已经去世了的九世祖“文碧公”的字。

文碧公旁边标注了其夫人为胡氏,也能够和故事中张应玉母亲胡儒人的记载对应。

而“张应玉”的旁边也标注了两个夫人,“喻氏”和“王氏”,并且张应玉的左边还写了小故事,“喻氏殉节溺泸州江中”。和金环告变的故事也能完美对应。

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族谱上的记载要比《蜀龟鉴》靠谱。

但是,新的线索导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喻氏殉节!


这句话太可疑了,金环告变的故事里,不是说她是走到半路,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然后投河死的吗,这说是殉节也有点勉强了吧。

而且明明有条生路,那么多同行的族人也都通过逃遵义活了下来,咋就她没法活了呢?真是尚书家的大小姐过不惯苦日子么?

好了,线索越来越多,疑问也越来越多,我们先回顾一下目前的疑点:

一、张氏先人为什么决定逃去遵义?又为什么要编那么一段故事来隐藏逃去遵义的缘由?

二、故事的男主基本能确定是“张应玉”。但《蜀龟鉴》的作者名叫刘景伯,明显也不是张氏族人,他从哪里收集来的这个“金环告变”的故事?而且他虽然写错了男主的名字,但他把男主的名字写成了男主他爹的,明显是有接近张氏族人的消息来源的,这个中间人会是谁?

三、喻氏为什么如此不合理的死去?

纠结这几个问题的我,开始疯狂的网上冲浪寻找资料,这一找,还真找到了第三个版本,祖籍隆昌八石粮的张氏族人张邦伸书里写的“金环告变”。

第三个版本,清嘉庆年间张邦伸写的《锦里新编》中的故事:

锦里新编 张邦伸著

这版本和《蜀龟鉴》几乎一模一样,但是这个版本里面,男主的名字变成了“珩玖公应玉”。

好了,第二个问题,《蜀龟鉴》中男主名称之所以弄错的问题解决了。

传播路径应该是这样的,清嘉庆年间张氏后人张邦伸将族中流传的“金环告变”故事编入自己所写的书《锦里新编》中,但将男主“张应玉”的字记错成其父亲的字了,于是将男主记录成了“珩玖公应玉”;

而到了咸丰年间,《蜀龟鉴》的作者刘景伯在编著其书时,参考了《锦里新编》中的故事,为了节约字数,将“珩玖公应玉”直接记录成了“张珩玖”。


现在,我们只剩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一、张氏先人为什么决定逃去遵义?又为什么要编那么一段故事来隐藏逃去遵义的缘由?

二、喻氏为什么如此不合理的死去?

我们从喻氏作为研究出发点,目前关于喻氏我们掌握了一下几点信息。

1.她是荣昌喻茂坚(1474年-1566年)的孙女;

2.她于崇祯16年(1643年)嫁给时年14岁的张应玉,崇祯17年张献忠来了发生逃亡遵义,喻氏泸州投江事件。

虽然族谱上没有写喻氏的出生年月,但可以判断在她结婚的1643年,她年龄和新郎应该差不太多,也是14岁左右,那么可以推断她应该出生在崇祯2年(1629年)左右,而她爷爷喻茂坚在历史上有一定名气,可以很容易查到准确生卒年,为1474年到1566年。

嘲点来了,她爷爷比她大了150多岁。

这不太合理吧......

再加上她投河前说的话是“我尚书裔也”,这里说的是尚书裔,不是尚书孙,那我大胆猜测,族谱上关于喻氏的身世应该有讹误,她大概率是喻茂坚的四代或者五代后人,而不是三代。

没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再仔细翻看族谱,发现最早关于逃亡遵义的记载来源于康熙43年的一篇《尔玉公遗训》,金环告变故事中男主张应玉是作者张尔玉的叔叔,他的这篇记载应该是最接近真相的了。

适当明季国变,流贼入川,甲申秋陷成都,分道屠戮,吾族人被害者不下千余,吾祖弟兄早卒。幸神灵指导,因金环告变,急逃遵义、人怀等处,散而居之。十数年。公等由遵义还,至泸州柑子坝被劫,又因土寇未平,连年荒疫,遂居柑子埧五年。至康熙初,海宇升平,始回故土,盖几二十年矣。

这里说了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

1.先是有不下千余族人遇害,连祖先的弟兄都被杀了。再有因金环告变而逃遵义事宜;

2.从遵义回来的时候在泸州柑子坝这个地方被劫。

真实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崇祯17年,天下大乱,张献忠在四川四处屠戮,张氏族人很多都已经遇害,这个时候身在宗祠隆昌的族人人心惶惶。

这一天,又有谍报来说张献忠马上就要来屠隆昌了,大家更慌了,想润极了。

但族中还是有不少人不愿意离开,他们有的是不相信张献忠真的会打到隆昌,毕竟崇祯17年已经是张献忠第三次进攻四川了,之前两次家里也都没事不是?

也有的族老就是单纯的不愿意离开,毕竟那个年代的人安土重迁,让他们作出放弃祖祖辈辈经营的故土远逃避难这个决定太难了。

为了说服族人,达成统一思想共识,族中有些人就想到了“神谕”这一大招。

而要执行这一操作,族里长大的张家人好像不太适合,毕竟都是一家人,从小见到大的,屁股一撅就都知道你要干嘛了。

最好找个大家不太熟悉,说话又能让人信服的外人。

咦,去年从喻家嫁过来的喻氏,不正合适吗?

喻氏出生名门,她爷爷(祖先)喻尚书可是在史书上都有记载的“天下清官”啊,她说的话你们总要信了吧。

于是几个“阴谋家”拉着喻氏和她的婢女(婢女也是从荣昌陪嫁过来的)一起做了这么一个局。

先是把喻氏的金耳环喂给了家里的大鹅吃了,然后召集全族男女老少,把故事一讲,一起杀鹅,当然就这么水灵灵的在鹅肚子里找到了金耳环咯。

于是举族震惊,立马开润。

润哪里去呢?

喻氏说,遵义,我娘家人都在那儿了!(《荣昌喻氏族谱》记载:明末大乱,避祸遵义)

破案!完结撒花!


不对,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明明都知道遵义有活路,隆昌到遵义300多公里,但到泸州才几十公里,这行程都还没有过半,远没到弹尽粮绝的地步,喻氏为何在逃往遵义的路上,走到泸州就感觉日子过不下去了,选择投河自尽?族谱还说这个行为是“殉节”?

这里说个题外话,金环告变的男主张应玉是答主本人的直系先祖,族谱记载我们这些张应玉的后人,都是继室王氏所生,喻氏早卒,并未生育。

所以我下面的猜测有些不为先祖讳的意思,希望我不要被天打雷劈吧......

前文有句话大家还记得吗,那时候的泸州匪患严重,张氏族人行经泸州的时候多有被劫,而兵荒马乱的,喻氏一个尚未生育的名门大家闺秀,匪徒打劫完了,会对她做什么事,不用多说了吧。

事后,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她,或许是出于自愿,或许是被张氏族人逼迫,总之,当时并未生育的她,非常不幸的“守节”了。

出于遮羞,这段故事也就只在族谱中被含糊其辞的记录成了“我尚书裔也,国乱如此,何以生为!因投河死”或者“喻氏殉节,溺泸州江中”。

封建思想害死人啊!

我甚至脑海中都有画面了:

泸州江边,张氏族人庆幸劫后余生之余,一群人围着少女喻小姐指指点点,喻小姐从小养尊处优,哪里受过这种委屈。

明明是我用计救你们离开即将水深火热的老家,明明都是被贼人所害,你们失了财货,我也不过是受了辱,凭什么你们要对我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好,好,好。

我堂堂尚书后人,国家这么乱,还要和你们这帮没眼界的小人为伍!

这乱世,不活也罢!

(以上纯属个人YY,祖先大人,冒犯冒犯......)


最后我做了一个电子化的《隆昌张氏族谱》,全文(除了谱系图我确实懒得搞)都做了横书排版及简体字处理,但肯定有不少谬误(AI识别+人工粗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帮我整理修改修改,纯绿公开项目。

识典古籍-四川隆昌八石粮张氏族谱 全文原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