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郑州夜骑开封为什么会“爆火” ?其他地区会效仿吗?
11月8日深夜,河南郑州20多万大学生骑着共享单车,看着夜景吹着风,浩浩荡荡到开封。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停满开封的街道,第二天直接让开封市交通陷入瘫痪。
共享单车公司被这种情况吓坏了,纷纷发布紧急通告,禁止将共享单车骑出市内,不然就会强行锁车。然而,这却并没有挡住大学生们的热情。
共享单车不能骑了,那就步行呗。于是,11月10日夜晚,这些大学生再次浩浩荡荡“突袭”开封。宏大壮观的场面,简直就像古代行军打仗一样,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这件事一下子引发全网关注,人们纷纷表示看不懂这波年轻人的操作。有人骂他们是酒囊饭袋,有人说他们象征着没有售价的青春。或褒或贬,其实都没说到点上。
20万大学生“夜袭”开封现象的本质,虽然看上去有点“新时代的游民现象”,但又与传统社会的游民文化现象有着根本差异。要弄清这种差异,我们首先要了解传统社会游民现象、游民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
游民文化现象,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大规模出现,其历史渊源则更为久远。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对这方面的历史介绍得非常详细、清楚。
游民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古代战乱、瘟疫、土地兼并、气候灾害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皇权专制社会的苛政,导致大量底层百姓没有活路,最后走上了不择手段、游荡求生的途径。
简单来说,底层百姓的生活越是没有保障,没有尊严,没有出路,游民文化现象就越容易大规模形成。在历史上,每次游民文化现象大爆发的时候,最后都会走向失控,掀起惊涛骇浪,常常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比之下,现代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虽然形势上有点“游民化”,但且正在发生着质的改变。比如随着改革开放后高速的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打工潮”现象和“春运现象”都属于此类,但却并不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反而是普通百姓获得保障、尊严和出路的重要途径。
这次20万大学生“夜袭”开封,则发生了进一步演化。他们既不像古代游民那样居无定所、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也不像农民工那样为了生计和回家过年而四处奔波,他们只是为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目标,集体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种转变,体现出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某些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目标,明显更倾向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这是自由意志的表达,也是内心情感的宣泄,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构想、求索,以及对现实的焦虑、不满、突破。
这一现象,虽然没有传统社会中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但仍然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很难说这种现象到底预示着什么,没有人知道未来社会将把这股力量引向何方。
真正值得担忧的是,随着近年来国际政治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极大变化,国家冲突、失业现象逐渐加重,社会戾气越来越重,那种传统的、真正具有破坏力的游民文化现象,在星星点点地逐渐复活,给社会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
可以说,只要中国社会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转型”,只要经济有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只要社会保障机制还存在巨大的漏洞,那么新时代的游民文化现象,就有倒退回传统社会那种暴力模式中去的可能,《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本书就不会过时。
为此,特别推荐阅读王学泰先生的经典名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本书是游民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总结、反思游民文化现象的巅峰之作,至今无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