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知名私立中学被曝倒闭,1000 多名师生被「赶出了学校」,具体情况如何?民办校的财务风险有多高?
坐标深圳,职业原因,这边教育圈的事略有了解。
先说结论:厚德作为深圳最知名的私立中学,倒闭了,在深圳家长心里,是非常震撼的,约等于非地震带发生了大地震,约等于对于民办教育的一次信仰崩塌。
而且关键是,它的倒闭,非教育之过,而是资本以及政策的问题。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明显是错判了形势,豪赌太过,是战略,是经营管理的问题。
应该来说,厚德的建立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深圳邦德资本化的一种标志之一,而邦德,在培训机构繁荣的时代,基本上是有适龄儿童的深圳家长,都知道的存在。
至今,官网尚在,却也注定将人去楼空。
六月底,催缴租金的函,明晃晃贴在校区门口:
意味着,高大上的校园环境,学子们在享用的同时,背后是学校多次拖欠的租金:
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拥有再多再优秀和负责任的教师,教职员工,再突出的教学成绩和产出,也挽救不了一个资金链断裂,深陷债务危机的民办学校:
“学校的老师非常好,我们很认可,即便出了这种事,有老师至今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厚德书院一直在私立学校里口碑很好,无论是师资、还是升学率都是靠前的,所以我们才报名来这里读。”
学校官网显示,2019年厚德书院高考重本率为61%,本科率为83%;2020年厚德书院高考高优率73.26%,本科率94.19%;2021年厚德书院高考特招率为65.52%,本科率为87.93%。高考重本率连续位居全市民办高中第一。[1]
一般民办高中,私立中学,学费都挺高的,怎么会资金链断裂呢?
我想这是圈外人,或者家长最容易提出的疑问。
看看厚德书院的收费标准就知道了,其实不便宜。
厚德书院是典型的提供双轨制(从具体路径来看也可以说多轨)升学的私立中学,简单来说,既提供国内升学路径,又提供出国留学的升序路径,不管是培养方案还是其他的软硬件设备,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布局的。它跟其他民办学校,甚至公办学校一样,都是采用吸引优质生源,希望能够掐尖招生以提高学校教学成果以打造更佳口碑,同时又因为招生和办学压力和财务上自负盈亏的原因,走向高收入群体进行个性化规划的体系,两条路并行。当然,费用,自然是配套这样的选择。
比如:走国内高考体系为主的高考部和确定出国路线的课程体系和费用,是下面这样的:
收费标准一个学期学费+住宿费+资料费,高达至少49500元人民币,意味着一年接近10万人民币的成本,三年下来投入至少30万。艺考班和港澳联考班更贵,具体不算了。除非成绩非常不错,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的话,免收学费。
出国留学方向的话,其实厚德是至少可以收两部分费用的,第一部分是常规的培养费用,比如学杂费等,按照2024年收费标准,AP体系三年下来明面上的费用76.5万,实际上估计至少80万上下的学杂费;如果是A-level四年制则至少102万。DSE方向的话,三年下来至少46.5万,也就是差不多50万。而第二笔费用是包括申请和申请保录相关的费用,基本上一般学校会打通这方面的通道,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就这样的学费,这学校,怎么能够倒闭呢?说实在的,成本本来就不低也确实是事实,可问题是,光从学费的角度来说,学校不可能让自己在这方面亏损的。
所以肯定不至于因为这个原因。
那是什么原因呢?
恐怕最主要的还是背后资本的原因,而这方面的原因跟老板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是有关系的,而为什么老板会选择冒险且冒险失败?恐怕跟zc制定方面的预测可能性有关。要知道,A4纸zc之前,大家普遍都看好教培行业的,有很多有望资本化的企业,都已经或者正在走向资本化的道路,并为此不断做规模。
家长普遍对资本市场不了解,并且因为其教学成绩确实很不错,并且很会宣传,所以,本来在5月份的时候,出现过一次预警,还不够重视,还是有侥幸心理:
5月23日,厚德书院曾出具一份严正声明回应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厚德书院欠款被中招系统除名”的网络传闻,当中称与前海君尚的债券问题已达成和解,在附上的和解协议部分证明中,出现了深圳市邦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黄小羽的落款及盖章。
邦德教育出现的问题,远比厚德书院来得更早更严重。天眼查显示,黄小羽为邦德教育实控人,旗下有多家邦德系关联公司。其中深圳市邦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涉及多条风险提示,自身风险提示高达154条,被执行金额高达3.6亿元;深圳市标杆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达3.59亿元。
不重视也就罢了,大概因为宣传和沉没成本、侥幸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家长还继续铤而走险:
厚德书院在暴露出经营问题前夕,多次向家长们宣传提前缴纳学费可享折扣优惠,有家长一次性预付学杂费20余万元。“今年1月份开始,学校来通知提前交齐所有学年学费,有折扣,我们想着反正早晚都要交这笔费用,提前交就提前交了,没想到交完没多久就出了问题。”
善意理解,可以是管理层试图挽救学校危机,维持日常运营;恶意解释的话,可能会被理解成敛财准备闰,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就是后面应该是没有救回来。
现在出现这样的局面,显然管理层内部事先是知情的,只不过有些人可能觉得可以挺过去,而有些人,纯粹是不想带来更多麻烦,毕竟如果隐瞒信息,还可能有点点机会挺过去,如果公开了,恐怕就更不可能救活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已经想好了跑路。
发展到如今地步,有些人的风评,可能就已经不一定很客观了,但也能从另一面看这所学校,有家长爆料“厚德八宗罪”:
当然,为什么鼎盛时期不出现这样的评价?真实性有多少,不得而知。管理层现在消失了,自然对这些应该也不在乎了,所谓“墙倒众人推”也罢,还是说实际如此也罢,都不是现在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最紧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这些教师,尤其是这些学生的安置问题。前面说过,沦落至此,除了融资决策之类的经营管理不善之外,外面的zc环境,还有监管制度等等方面的不足和缺失,脱不了干系。
把所有问题都甩给学校,显然是不行的,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是,市教育局已经介入了,据传:
深圳市教育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厚德书院的师生转移到位于龙岗区的中荟高级中学。中荟高中是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具备接纳条件,但这突如其来的变动引发了家长对于新学校教学质量的不确定感,尤其是考虑到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和对教育质量的高期望值。
只是即便这次危机暂时解除,也不能再对此类现象掉以轻心了,恐怕对于民办教育的监管,在如何兼顾他们的自主经营权以及合规之间,恐怕还需要多想想办法和对策,否则,受害者是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这有违办学宗旨。
民办学校作为自负盈亏的主体,招生是他们的命脉,相对的自主权是他们得以发挥且不断提高上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与公办学校形成互补的基础,所以过度限制经营,行政权过度干预肯定不行的,这样最终受害的是广大师生,最终承担后果的是整个社会;但是理顺他们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行为,对资金方面进行安全线设置,建立相应的危机预警处理机制,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师生权益的基本保障。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尽可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悲乎哀哉。
搞不懂第一高赞上来就说预付费模式的问题,居然有那么多赞,人家民办高中跟公办一样,本来也是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交,人家又不强迫你提前预交学费……他不是学校出现资金链危机的因,而是果。学校倒闭,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他不是学费支付模式的问题。
大概是后面出现危机之后,才是打电话给家长让提前一次交学费,可以优惠,这属于一种宣传引导了。因为这时候问题已经很大了,顾不上合规性的问题了,于是有家长上当了。另有新闻报道说缴费是给到执行校长的个人账户,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解释一是学校正常运营都运行不下去了,但打到公司账恐怕因为法院的强执令,没法用到学校运营上,死得更快;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时候管理层已经想着卷钱跑路了。至于哪一种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人是否已闰我们也不知道,只说“消失”,但是这种消失,也可能是在国外了,也可能是在相关部门喝茶。
咱实事求是,不要随便用非事实去解释热点啊,高质量分享平台的某乎,不该如此的。某乎的算法也是,有时候一些真正高质量的内容,总是下沉,也不知道为啥,不知道说啥了……
以上!
@知乎校园
我是花生哥,欢迎关注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
专注分享干货带成长,助你打通升学与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