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适合入门的建筑书籍、纪录片?
知道托马斯·赫斯维克是来自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彼时我还没有对建筑学具备基础的理论认知,但英国馆富有个性、充满生态感的美已经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阅读赫斯维克的《人本主义》,我才知道那种感动从何而来。
故事从邂逅高迪的米拉之家开始讲述,触碰灵魂的建筑体现了建筑本身的秩序性和复杂性,高迪的灵感之源哥特建筑正是来自于当初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师们秉持着的理想“给予人们所需之外,满足他们的所想所望”,而这正是当代许多复制粘贴形成的建筑所缺失的特质。
赫斯维克采用了一种漫步式的讲述,带领读者走遍世界的大量建筑,如同海洋大厦那样,曾经“挂念人类的愿望与渴求之人的杰作”充满了氛围感与个性,然而20世纪的100年被建筑师视为“百年浩劫”,大量无趣的、冰冷的、丧失个性的建筑席卷了全球各地,人们对内部实用性的考虑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原本非常重要的外部性,导致了公共场所中压抑气氛的叠加,形成全球式的“灾难”。
过于扁平,过于平淡,过于笔直,过于锃亮,过于单调,过于匿名,过于严肃……这些形容词原本并非一无是处,但所有“无聊性”汇聚在同一建筑时,让后者变成无聊的建筑,就会引起人们的烦躁、厌恶、孤独、恐惧,甚至引发分裂和冲突,失去人本关怀的建筑会对社会文明产生潜在的威胁。
赫斯维克从建筑的本质开始思考,建筑师原本是艺术家,担当现代主义的思潮来袭,人们对真相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形式,对装饰的摈弃,让维特鲁威以“坚固,实用,美观”立足的凳子上的一条腿被踢掉了,而那正是带来欢乐的“美观”。于是无聊性在大师们的带领下席卷世界。
然而世界必须、也终将回归人本化。承认世界的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就要接受差异性、流动性、历史性的独特性。赫斯维克提出一个简明但不简单的要求,即“人本化规则”:
“一座建筑应该能够在你经过它时吸引你的注意力。
A. 认同使用者对建筑的感受是其功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B. 在设计建筑时希望并期待他们可以使用1000年。
C. 将建筑的趣味性集中于2米处的门前视距。”
承认人们情感的功能,坚持建筑的恒久性而非未来重新利用的侥幸思想,让人们的感受不再重复单调,将是人本主义的路径。赫斯维克提醒,建筑行业不应该有上帝情结,仅仅从零开始塑造风格,只要全心全意去做,向过去、向文化致敬的建筑同样有价值。
赫斯维克认为,人们应该重视艺术家的贡献,注重艺术的价值,而非将希望全部赋予需要面面俱到的建筑师,回归人本化的建筑、规划,需要各方参与进来,共同呐喊,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再无聊。
没有什么比手记式的图书适合纸质书阅读。翻阅图书的过程中,时不时可见建筑师特意设计的手写划线、标注和笔记,超出版心外框的粘贴风照片,给人以视觉冲击感的字体和纯黑背景,让人感觉到建筑师真实地在用其感受和专业思考打动读者,而非居高临下的说教及灌输。虽然使用了轻型纸,但这显然并非来自刻意压低成本,相反,触感真实、有颗粒感的材质与图书内容刚好相称,和谐统一。
《人本主义》显然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建筑现象批评观察,而上升到对建筑本质乃至现代文明的深度思考。赫斯维克为人本主义摇旗呐喊,本质正是多样性和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注重。现代主义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聊,当人们重新回归人本,当生活不再无趣时,建筑、街区会重新成为艺术之所,可以入画、吸引人们停留的自由之境。
(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