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看似简单的基础教育,为何造就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诺贝尔奖?

发布时间:
2024-07-18 09:58
阅读量:
11

张朝阳说,在美国碰到很多同学,在中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干嘛,要追求什么。

但是在中国太耽误时间了。

想想也是,一个天才起码得走完义务教育,拿个学历证明自己,然后才能干自己确定要干的事。

现在这个过程甚至被拉长到读研结束,博士还得被一部分无良导师压着当不具名的苦力,不能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在美国这个过程被大大简化了。

美国的基础教育简单,日本的义务教育里大部分都是课外活动,一大票人毕生热血都用在参加全国大赛上了,带走甲子园一抔土,然后心安理得去拉面店打工了。

青春就是需要终结,日本式美学给了普通人诗意,然后戛然而止。

精英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给学有余力的天才少年非常非常多的满足好奇心的时间和资源。他们的脑子最终会回馈全人类。

有那么万分之一的人,对世界对科学好奇,而不对异性对棒球好奇,他们如饥似渴的去找东西满足好奇心,找着找着发现自己已经摸到学术前沿了。

真正牛逼的人,25之前已经把这个领域的东西看差不多了,他们需要的是点拨,而不是积累。

25岁的时候还在积累,那这人的创造力和储存不在一个横轴上,他怎么能震撼世界呢?

我在大一的时候碰到这样的北京同学,他们的兴趣是远远大于自己的高考水平的,

北京生可以考进北师大毫无压力,他也不会因为非要进清北就玩命卷高考,

而是找时间满足自己的兴趣,

比如他报的是历史专业,可能大一的时候就对拉美西斯的法老们如数家珍,说世系比说七大姑八大姨还溜,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本科阶段就已经能接触到高阶的课题了。

在北京他可能只是中人之姿,但因为北京的体制,北京的命题难度,他可以达到985以后就收手,所以他能继续自己的爱好。

北京特别出一些类似无穷小亮这样的人才,就是不需要特别特别拔尖的理科纯数的脑子,但确实人家也在一个领域专精了,这样的人真的就穷不死,就业无压力。

这只是一个北京能给的优待,还有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因为广袤国土里教育的不均等而虚耗着。

他们热爱科学,他们脱离了低级趣味,却挣扎在题海,高频次在应试里搏杀,很久很久不知道自己到底热爱什么,

这才是张朝阳谈到的,中国教育具体缺失的东西。

美国人喜欢看拳击比赛,因为职业拳击其实一辈子打的比赛是有数的,十场奠定金腰带,三十场不败你就是拳王,享受顶礼膜拜。

中国人喜欢看乒乓球,一个人从启蒙开始到市队到省队到国家队,队内陪练,队内训练赛,队内选拔赛,全运会比赛,奥运选拔赛…………从一个大海一般宽广的基数里挑出茫茫多的苗子,然后精神高度紧绷一直打比赛。打到最后的人中龙凤,这个过程无比漫长,甚至队员都记不得自己打过多少场。有没有天赋巨量溢出这个程式的,但因为无穷多的劳形把身体搞坏或者丧失了热爱,以至于中途放弃的?我想有的,太多了。

只有东亚人乐于把本来应该拼天赋的东西,降到一个看似拼毅力也能赢的地步,用千锤百炼去消解0一个本来人家凭天赋就站在山巅的东西。

因为这套文明的运行机制。

威权是权,而不是天赋,在另一个语境里,power是power,gift是gift,这俩一个是人性,一个是神性,有高下之判。

其实本来不需要这么多参与者的。人多了的变数会让侥幸成功的人笃信天命,会让本来天赋绝伦的人因为伤病或者大意郁郁终身,

我们这个国家,很多大人物笃信佛学,拜了好多师傅,去修各种禅密,其实他拜的所谓大师,一辈子不过是面对几个大人物蒙对了几个事,在金瓶里碰巧抽了一个签,仅此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