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寄人篱下”明明是麻烦别人却还觉得自己很委屈?

发布时间:
2024-06-23 23:27
阅读量:
17

有次我和朋友去吃驴肉,上来驴肉汤的时候,他突然愣了一下,然后一副悲从中来的表情,我不解,朋友说,他想起一件事情。

我的朋友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父亲要出去打拼挣钱,带着他也很难,就给他送在寄宿学校,假期就放在自己姐姐,他的姑姑那,给生活费,把他寄养在姑姑家。因为从小就这样,所以他和姑姑一家相处亲如一家,他也没觉得有什么排外之类的。

我朋友属于心大的类型,父母在他小时候离异,母亲再婚没有带他走(但是一直寄钱寄物,后来他有了孩子,还来给他看养孩子)长期的住宿在学校,都没有给他什么太大的伤害和感受,即使是现在谈起他的父母,他也表示,他们离婚是对双方都好的。

事情发生在他高中的时候一个假期,他的姑父带回来一些驴肉,姑姑做成驴肉丸子汤晚上吃,驴肉那时候很贵,很难得一家能吃一些。他第一次吃驴肉丸子,觉得太好吃了,喝了一碗,他又去想盛第二碗,他的姑姑拿走了他的碗,说剩下的留着明早喝。

于是他回了屋里,过一会儿他出来,看见他的姐姐还在餐桌上坐着喝驴肉汤,他的姑姑还在一遍遍问够不够,要给姐姐盛,他才明白,原来姑姑是怕他喝的太多,自己的女儿不够喝。

第二天早上当然也没有驴肉汤了,因为姐姐喝光了。

一碗驴肉丸子汤,他记到了现在。即使是现在和他姑姑家相处的不错,他说他吃饭也不会吃多了,如今家庭条件都更好了,姑姑也不存在就一碗汤给他喝了,但是他去姑姑家,也保持只吃一碗的习惯。

我问他悲伤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可能是那天他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外人,也可能是他发现姑姑对他的爱只能到一碗驴肉汤。

他和我说:我爸是给我姑姑生活费的呀!我不是白吃饭的呀!

我说:可你可能没想,人家一家人,你是后加进来的……也许也给他们添一些麻烦。

朋友听完只说了句:我也不想住别人家啊,谁叫我妈不带我我爸也带不了我……我以为我们是一家人的,我从小就和他们在一起的……

我只记得我端起我的驴肉汤给他,和他说现在可以随便喝了,不够我再要,他笑了。

后来我们都成家了,偶尔谈起驴肉汤那件事,他说了一些,大致意思是,养了孩子才感觉其实姑姑也不容易,加一个他,哪是光添碗筷的事情,只是知道姑姑不容易,却还是忘不了他兴冲冲地站起来要盛第二碗,姑姑从他手里拿走碗的那个瞬间。

那碗驴肉汤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家是个外人,他并不是他姑姑亲生的,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母亲再婚,父亲不在身边,真实的自己是没有家的,他那时才意识自己是寄人篱下。那种痛楚,才是他真正怨怼的。

其实,很多寄人篱下麻烦别人的人,是这个孩子的父母,而不是这个被迫寄养在人家的孩子的本意啊。

要求一个孩子不能抱怨环境,只能接受环境,到最后感恩环境,也太难了。

一个孩子,离开自己舒适安全的区域,被迫寄养到一个明摆着不是自己地方的区域,即使不用提醒,她/他也知道这不是她/他的家,那孩子该怎么办呢?只能努力做到融入,可是孩子是孩子,她/他不是大人,成年人的成熟和懂事有时是在社会摸爬滚打被迫学来的,孩子也是一样,她/他在一个寄养的环境,在不断适应和摩擦的过程中,如果寄养家庭对她/他产生一丁点排外的情绪和事件,那么对她/他今后印象最深的,都不会是感激感恩,而是在成长中刻在骨子里的那种不安全感。

这是人的本能,相比好的,我们更容易记住不好的,相比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更注重的是从自己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才会产生那么多恩怨情仇。

这就是人性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