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年国内大学学费将会迎来暴涨?

发布时间:
2024-07-12 15:04
阅读量:
9

过去财政好的时候,大学学费可以靠财政补贴,自然便宜。现在补不起了,就贵一点喽。

天朝的学费比较低有一方面是因为211以下的学校,教学质量非常差,一本的大学教授,就是纯念ppt。甚至说一本硕的质量都很差。(我的关注者里有一本 211的可以出来分享一下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

211可以对标德国普通大学毕业。(德国大学毕业也比较难就是了。)

985开始部分专业是国际一流。但是依旧有大量专业因为经费问题是国际2 3流水平。简单讲你的教学水平就是看钱。非常现实。

我前任是读的天体物理,她那个硕导,对仪器的理解还没我好,刚好这个仪器也是我家提供的部分零件。我就评价一下我国一本硕在用什么装备。

国内普遍在用03 04年时期的装备搞天体物理,比如说6个9纯度的镜体。意味着每100万个点里面,有一个点是被杂质盖住的。然后呢,没钱就只能不同角度拍,然后用对比图修复图片。

而这个不同角度,得靠地球在轨道上跑啊跑。(因为实际上你是站在地球上拍的,你跑没用,约等于没移动,得靠地球自己跑。)

由于装备不行,她要复原一张图,大概要30 30 30天这样隔着拍。然后几张图片用超算ai加人工修复。学校的超算还要排队。一个亿像素中起码有100个像素是被杂质盖住的。实际上可能是200-400个。

由于距离太远,可能一个像素就是一颗星辰。

大型镜的制造需要用到还原炉提纯高纯材料,然后在炉内直接成型防止污染。换句话说为了让大型镜炉内成型,那一炉必须少加很多料。才能腾出足够的空间,产能会少很多。这个成本就非常贵。正常来讲一个6个9的大型镜就要100多万左右。

由于大多数天体物理学一本院校,没钱。就只能用古董。

大多数学生都是她这样的例子,干的非常累。后来我给她研究所捐了一个镜体3年的使用权。3年后回收。当时这个镜体是国内唯一一个11n纯度的大型镜。

换上好装备后,就不需要搞以上这些步骤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不难理解,大多数专业的培养质量不行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穷。

至于为毛硕导对仪器理解不行,因为这个硕导用过最先进的装备就是2004年的产品。

在其他行业这意味着什么呢?

举个我遇到的例子。我搞出来连续炉后,我的母校还在教3代以前的技术。3代之前的技术,相当于大家都用加特林了,你还在研究线膛枪制造。

985博导就是这样引导人才的。但是你要让985博导直接教他们连续炉的相关技术和使用技巧,那你得有小型化的设备给人家研究对吧?

而我国往往提倡能产业化的技术,直接做成品。导致所有的炉子都在做生产,就没留出用来搞实验的炉子。相当于gdp第一,产业发展第二。

那学生只能用落后设备学习喽。

这种情况下,985博士一毕业,第一个问题就是,它在搞的东西可能落后时代一个版本。如果不落后的通常是西方卡我们脖子的技术。国内都很落后。所以他出来不算落后。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攻关的人才,都是海归。因为在国内他们就搞不到实验仪器。能国产化的设备,都在工厂里搞生产,那轮的到搞实验的。

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科研人才就走向了两极分化,一种是靠14亿人大人口基数,精炼出来的超级天才,还有一类就是缺乏资源投入,导致营养不良的劣质博士硕士。

我国的大多数学子都是很勤奋的,但是搞科研,尤其是工科研究,非常烧钱,勤奋有什么用?

要是勤奋最重要,发现万有引力的就是驴子,不是爱因斯坦。

工科研究里最不重要的就是勤奋。我以前说过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项目,百分20的时间在做科研,百分80的时间在搞钱。

这个还是院士,级别低一些的三四级教授,那就是百分90的时间在跑经费。跑够了经费才能开搞。(院士一般是二级,少数是一级。)

比如说5000万一年经费,哪怕在院士里也能排到前200名了。假设他做的是硅料提纯,那么5000万够烧几天呢?一个月不到。一吨高纯硅材加工成本几十万左右,如果他实验的目标是迭代产线。那么投入量也是产业化的量,按照一次50吨算,一次就要亏掉1500万。5000万只够他输2-3次的。

像知乎有个笑话叫人人钙钛矿,实际上真的是学生喜欢水钙钛矿论文吗?就没真的想做事的吗?

你作为一个青椒,一出来就只有20万左右的经费。钙钛矿由于很多人搞,而且成本低,大多数装备靠借的话,三万就能搞一次。那你其实不就只能搞钙钛矿吗?

你以为他不想研究超纯硅啊?超纯硅的价格摆着呢。要搞提纯实验,总不能从沙子开始炼,买7n的来喽。7n的硅材100克80块。

为了证明可以批量。一次性来个500公斤总要吧。这好像有点超过经费预算了。

最后你还是选择了钙钛矿。

当你的财政拿去搞钢筋混凝土,炒金融,修水司楼高尔夫球场的时候。

出现人才充足,科研经费不足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为什么大家喜欢搞理论,因为理论省钱。而工科缺少投入,就缺少产业化能力。没有产业,岗位就少,人均gdp就低。就业压力就大。

这种环境下,大多数企业只能靠吹,实际上技术基本上没有。

很多企业宣传自己一年几百亿上千亿研发。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发给技术高管的红包,有多少真的是研发费用?

像宁德时代一年就100多亿研发经费。产业地位是全球top1 2.宁德地方还白嫖了一部分副产出。

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有一年1000亿的研发投入,这个企业的产出至少是宁德时代的五倍以上。而现实是大多数这类企业天天被卡脖子。被美国卡的颈椎病都出来了。

比亚迪2022年研发经费186亿。也是成功出海的企业,可以和国际汽车巨头竞争。

简单讲就是,如果经费真的有投到研究上,那基本上至少是宁王,迪哥这个表现。

可以想象,随着财政不足,教育质量还要下降,那点上涨的学费覆盖不了教育成本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去资源充裕的地方,而不是人口充裕,gdp总量高的地方。因为资源充裕的地方,一个幼儿园30个人。享受4台空调。小学也是30 40人。4台空调。

而资源紧张的地方,大夏天学生热的都要晕过去了。这个学习质量。。。。。。。

我看一些内地211,甚至睡铁架床,真的是离谱。一些硕士还要把每个月1500块的津贴,取出来拿给老板。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自己的硕博经历。要是刚好是1本 211的学子最好评价一下自己母校的教育质量。

大半夜看到这个问题真的血压都上来了。


ps;是真气昏头了。万有引力不是爱因斯坦发现的。修改一下回答。

看了下评论区有质疑的专业人士。您说的这个问题恰恰证明了我的说法不是吗?

服役几十年的设备,意味着大多数设备是建了很久的。

我上面就说了大多数设备服役很久都是古董的问题。

国际上采用先进技术的时候,还有人在教落后技术。

因为部分院校的资金就那样。也申请不到使用权。

看您头像是1902,我也说了只有985院校的资源是足够支撑到国际1 2流水平的。

大多数一本院校可没985的经费。

三年是因为前三年免费。后面要收钱。国内所有的高纯镜都需要使用还原炉,所以您问那个站,请问那个站的镜子不需要还原炉加工啊?

现实是国内观测资源少,大口径望远镜的观测时间供不应求,为获取最佳观测效果、保证不同科研需求,不同观测站会给天文工作者按需分配观测时长。

您说去过丽江观测,那应该知道傅煜铭的例子吧。这人天天被拒绝,这还是北大博。他能用到的资源,就是您看不起的地基镜。就是这个地基镜,时间分配委员会还经常要打回人家。

如果是家里有后台,有充裕学术资源,那我觉得最好别拿自己当例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