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亚鹏、许晴版《笑傲江湖》评分从 5.9 反升到 8.4 ,是审美变化还是观众话语权交替?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03
阅读量:
0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在当年央视版《笑傲江湖》制作、播出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将时间拉回到1999年。

1999年3月26日,金庸被浙江大学聘为人文学院院长。同年4月5日,金庸来到浙大讲课,下午金庸接受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主持人姜丰的专访。访谈中,金庸提及如果央视能以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态度来拍自己的作品,他愿意以一元钱卖给他们。

央视方面也很快有了反应,当时刚刚拍完《水浒传》的制片人张纪中看到这则新闻后,在与领导、同事沟通后,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名义联系了金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合约的签署,金庸果真以一元的象征性价格将《笑傲江湖》的改编权授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99年10月2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方面与金庸在杭州第一次会晤,为了纪念此次“一元转让”,张纪中特意制作了一件有意思的纪念品:用一块A4纸大小的有机玻璃制作了一块小匾,右侧刻“金庸先生《笑傲江湖》电视剧版权转让纪念”,左侧落款“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间部分镶嵌上一元钱的纸币,为了表示纪念意义,专门从中国人民银行挑选了一张号码为25666666(寓意“尔与吾六六大顺”)的纸币作为纪念,纸币的上部写上了CCTV字样,下部写着年月日。

此事迅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第一次由内地主导的金庸剧,而且是由央视制作,这其中的意义非凡。它标志着主流文化对武侠文化的接纳以及武侠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靠拢。

然而,也正是在此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金王大战”。1999年11月01日,王朔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我看金庸》一文。1999年11月05日,《文汇报》刊登了金庸的回复《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轩然大波。

2000年3月24日,央视版《笑傲江湖》开机。央视邀请了著名的电影导演黄健中担任导演,而编剧方面,则邀请了《三国演义》的编剧周锴和陈兵。该剧从开拍伊始便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客观地讲,当时制片方应该是没有主动地进行炒作,这剧应该是属于自带流量。“央视+金庸+内地首部”、 “一元转让版权”已经足够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加上在选角上的风波,更是博足了眼球。

令狐冲的饰演者最初找过陆毅,但到剧组之后,大家认为陆毅更适合演林平之,陆毅却表示对林平之不予考虑。元彬和张纪中甚为满意的赵文卓却因档期不合与令狐冲失之交臂,于是后来定下了邵兵。这个人选当时在观众中的反应是这么五大三粗的形象和令狐冲自由潇洒的形象恐怕对不上号吧?不过很快便传来了主角换人的消息,令狐冲的饰演者由邵兵换为李亚鹏。当时对外发布的原因是邵兵于剧组观念不一致。后来张纪中在访谈中透露是由于邵兵“一直端着架子演戏,耍大牌,膨胀得厉害,和大家处不好关系”[1]。对此,在邵兵进组十五天后,便与剧组解约。张纪中找来了胡军与李亚鹏,由于胡军是左撇子,打戏有较大影响,于是最终定下了李亚鹏。张纪中对任盈盈的人选最先是希望宁静来演,但她由于片酬问题没能达成一致,后来就换成了许晴。岳灵珊一角最初网上很多关于请章子怡出演的报道,章子怡跟张艺谋说了后,张艺谋叫她不要演电视剧。也有报道说马云曾自荐非常渴望出演风清扬。听说剧组为这角色找了位很好的演员,他还急了,说要和对方比试。还有传闻说任我行原本是找鲍国安来演,东方不败想找陈道明。这些都属于无法证实了。

拍摄期间,金庸探班并发表“这是最好的改编版本”的评价,使得央视版《笑傲江湖》在放映前造极了声势,一次一次地把人们对该剧的关注推向更高潮,使得观众们对该剧有了很高的期待。

经过了181天的拍摄,央视版《笑傲江湖》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下于2001年3月26日登陆央视八套。此版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张纪中担任总制片人,由黄健中、元彬执导,李亚鹏、许晴、苗乙乙、巍子、李解等联袂主演。李亚鹏饰演令狐冲、许晴饰演任盈盈、苗乙乙饰演岳灵珊、李解饰演林平之、巍子饰演岳不群。全剧共40集。

世纪之交,正是互联网论坛刚刚发展的阶段,那时新浪网的金庸客栈是国内最为活跃的金庸迷的聚集地。当年对于金庸迷来说,对于内地首部金庸剧我们还都是充满了期待的。那时我们对于港剧中那有如草台班子一般的道具、置景早已不满,但也明白香港弹丸之地在影视取景上具有先天的不足,而国内制作方却具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很是期望内地制作的金庸剧能够弥补港剧在选景上的不足,制作成更为完美的金庸武侠剧。《笑傲江湖》开播之前,做了一期观众见面的活动,也邀请了金庸客栈的几位网友的参与。开播前之前,我们也在客栈中充满期待的讨论着,其中一位颇具眼光的网友在我们热烈讨论中插了一句话,“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这句话果然是一语成谶,真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2001年03月26日首播两集,看过后,所有人都炸了,编导们原来吹的牛,与最终呈现的作品完全对不上号。最为观众所期待的“忠于原著”,在令狐冲在第一个镜头中的出场便被彻底抛弃了。到任盈盈飞沙走石地亮相,则彻底愤怒了。在定逸师太的一句“手比脚还笨”之后又彻底被气笑了!于是《笑傲江湖》便成了“笑熬浆糊”!并调侃全剧中演的最好的是开场令狐冲骑的那头驴!

播出第二天,张纪中、黄健中、李亚鹏等主创人员进入中央台的网站,做了一小时的网上座谈。于是大家纷纷去注册央视网的账号,准时涌入线上聊天室,准备向主创人员要个说法,但是由于在线人数太多,提问是铺天盖地而来,准备好的问题刚发出,便被淹没了。张纪中等人显然也没有预料到会是这种反应,只是挑了几个不是很尖锐的常规性问题,简单地回答一下便匆匆结束。由此《笑傲江湖》也成为了大陆网络上被全民讨论的第一部电视剧。

随着剧集播放,负面评价有增无减,对于剧情和人物的弱智改编也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金庸迷的底线,全剧播完,该剧的口碑也彻底崩塌。

最终金庸一改播出前的赞扬口吻,在观看该剧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内容修改得太多,当初我在电视剧开机前,曾跟编剧提出,要忠实原著,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适当的删节,但不要作过多的添加。但电视上,增加了太多的情节,有的甚至脱离了原著,这点我感到不满意。比如说前几天播放的一集中,编剧将任盈盈变成了风尘女子,和令狐冲打情骂俏,书上的盈盈其实是一个很文静的少女。又比方,剧中的男女主角出场太快,第一集里,令狐冲和任盈盈就露相了,没有一点神秘感。编剧还存在一些旧观念,认为男女主角越早出场越好,其实是适得其反,让观众没有时间去遐想,去回味。”[2]2001年5月,金庸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表示:“这出戏拍之前他们说绝不改动,我就送给了他们,不要版权费。但他们没遵守诺言,我有点生气,后来与他们成了朋友也不好当面骂他们了。不过,他们还是用心拍的,道具、布景呀,都挺努力,比港台的金钱和精力都花得多,这点我很佩服。但他们的艺术思想与我不同。他们认为令狐冲出场太晚不好,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他们也拍过《三国演义》,诸葛亮什么时候出场的?他也没参加桃园三结义嘛,《水浒传》里的宋江何时出场的?还有外国优秀电影《乱世佳人》,克拉克盖博不也是很晚才出场吗?所以我说他们这个观点不成立。”[3]

金庸发言中,主要针对的是此版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令狐冲、任盈盈的提前出场;二是任盈盈假扮妓女的问题。这也是当年网上喷《笑傲江湖》的两个主要问题。但这其实这两个只不过是央视版《笑傲江湖》真正问题的一个引子而已。当年批《笑傲江湖》的金庸迷,并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小白,魔改的金庸剧见的多了,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儿对原著的修改就给整破防了。我们真正要喷的实际上是制作方的无知、自大、居高临下的教训口吻和拿观众当傻子的态度。可以说当年对《笑傲江湖》的批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情绪宣泄,也不仅仅是一个文艺批评的文化事件,其深层次的意义是在于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话语权的民众对于主流思想箝制言论展开的第一波反击。“大众文化观念虽然进人了正统文化观念的视野,但并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得到理解。这也是许多观众不满央视《笑》剧的真正原因。”[4]

首先我们看《笑傲江湖》主创对于武侠片及金庸武侠剧的态度。应该说武侠片,包括功夫片是香港电影人对世界电影的巨大贡献。武侠片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轫以来,1949年后在大陆绝迹,却在香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代香港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不仅使武侠片获得国人的喜爱,更是蜚声国际,在东南亚、日韩、欧美均获得广泛的认可。几乎与影视版《笑傲江湖》同期,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更是席卷全球,并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声誉的武侠片大导演和知名演员,如张彻、胡金铨、楚原、徐克、袁和平、程小东、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等。而同期的大陆武侠片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可以说在经历过建国后的断层,改革开放后港台武侠片涌入之后,内地才开始了对武侠片的探索。但在固有观念的影响下发展缓慢,合拍片尚可一观,独立制作则乏善可陈。偶露峥嵘也不过剑走偏锋,如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总的一句话就是,内地武侠片——不好看!观念陈旧、手法落后、表演生硬……。可以说内地与香港在武侠片上,无论观念还是技术上都存在着全面的巨大差距。但在央视《笑傲江湖》的主创们又是如何看待香港武侠片的呢?《笑傲江湖》筹备阶段,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提出的要求是:“拍出中央电视台演绎金庸作品新样式,跳出港台模式就有一番新天地。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人观看之后豪情万丈,体现出它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观赏价值”[5]。张纪中虽明确我们与香港武侠片有着五十年的差距,香港武侠片的模式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赏识和肯定,但是我们“要把习惯上视点总是注视前位的观众视线,‘有理’地拉回来。”因此,“首先是要确定我们自己的武侠片风格,而不是站在别人的成功点上‘照搬’一番。”。[6]而黄建中导演则大张旗鼓地提出“消灭港台模式”。[7]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王宁在《电视研究》2001年05期发表的《<笑傲江湖>:从小说到电视剧本》一文中说“香港的武侠片自30年代中发轫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并且比较讲究武打设计和特技武打场面,在影视画面中,他们为观众提供了壮观的影像、奇异的场面、惊险的动作和超常的人物。应该说,这不是我们的所长,也不是我们的追求。”[8]说老实话,在我看到这个说法后,我着实地呆愣了好几分钟。如果这些都不是你们的追求,那你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其实答案也不难找,用张纪中的话来讲就是“一部具有文化品味和东方韵味、富有观赏性的武侠艺术片。这就是央视版《笑傲江湖》的风格。”[9]王宁文章中表达的也基本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改编金庸小说,就要挖掘出作品所包含的深邃的人文内涵,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电视屏幕形象,使这种通俗的大众文化得到美学理想的引导,从而达到雅与俗、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统一。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0]

央视版《笑傲江湖》的主创团队中,核心人员有四人,制片张纪中、导演黄建中、元彬和武术执导赵箭。其中黄建中导演在此之前“不曾读过一行武侠小说,不喜欢看武侠片”[11]。张纪中也不曾拍过武侠片,但他拍过《水浒传》,他在拍《水浒传》的时候,知道三顾茅庐请出袁八爷做武术执导。所以在拍《笑傲江湖》的时候,请来了元彬做武戏导演(这也许是张纪中拍摄《笑傲江湖》最正确的决定)。赵箭入行多年,有与徐克、李连杰合作的经验。演员方面,李亚鹏、许晴、李解、巍子等主要演员则无一人有武侠片的经验。你说这样一个团队却要摒弃以往成熟的经验模式,制作出一部超越“港台模式”的“观众喜闻乐见,带有经典意识的武侠片。”[12]您相信吗?当年我还真就相信了!

对于以往港台、新加坡版本的《笑傲江湖》,至少从我看到的资料,没见到央视版主创人员有进行过赞扬和肯定的。即便是对于经典的大电影版的《笑傲江湖》及《东方不败》,张纪中的说法是“像李连杰,演的都没边了!”[13]张纪中在谈论港台武侠剧,对于其成就只一笔带过,说起不足却滔滔不绝。“纵观港台武侠剧,剥离他们的成功、成熟之外,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但是(金庸小说)在被改编成港台的武侠剧之后,往往会因为他们的收视习惯而放大原作中的情感线,重力表现男女经历的感情故事,忽略了其他很宏博的方面。刻薄一点说,原先拍摄的金庸先生武侠电视剧只是利用了小说中人物的故事线索,而不是以电视特殊的视听手段,展现原作—个风雨飘摇的奇异武侠世界。我想这也是金庸先生对原先那些拍摄他的作品不甚满意的原因之一。还有,港台的武侠剧在故事外景、内景、化妆、服饰、道具等等‘事件’上表现得局促,不讲究。这—方面是被商业需求的速度催化了的不良迹象,原本应该是以艺术创作为主要品质的电视剧,却更多包含了商业痕迹;另一方面也是港台地处狭小,外景表现有限的—个缺憾。”[14]而导演黄建中则说“与此同时,我集中看了一批被金庸称为‘打自己孩子’的港台版金庸作品电视剧,即使它们不好,我也得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好。”[15]我不清楚主创人员这么表态究竟是为了宣传炒作的需要,还是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但这种不学习、不借鉴,只知道挑毛病的做法不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创作态度吧!

其次,我们再来看主创团队对于金庸小说及影视改编上的认识。现在网上有种说法,说央视《笑傲江湖》整个剧组里从导演到主要演员在内,读过原著的不超过一巴掌,要亲命的是,导演、主演也没读过。这说法显然太过夸张,并不是事实。实际上黄建中导演虽说是接了导演工作后,才开始看《笑傲江湖》的原著,但在筹备期间,不仅读了原著,还读了严家炎、倪匡、陈墨、温瑞安、曹正文、苏嶝基等专家的评论文章。张纪中、李亚鹏是在之前都读过,而且也是爱读金庸小说的。黄建中显然并不认为即不熟悉武侠小说,也不熟悉金庸小说就拍不好金庸武侠剧。并举出自己以往的创作经历来证明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同样可以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如《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米》、《过年》和《我的1919》[16]。况且剧组完全有条件直接向金庸请教。央视版《笑傲江湖》剧组在前期与金庸沟通中,达成共识,不做“政治寓言”的探讨,而去追寻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寓言”。但《笑傲江湖》是金庸小说中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一部作品,即便剔除其“政治寓言”的成分,依然是一部思想内核难以把握的作品。以拍惯了主旋律作品的主创团队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的地位,能够表现出《笑傲江湖》的思想内核吗?

在主创人员与金庸交流中,金庸特别强调了“可删不可加”的原则,并风趣地说:“要加进去,为什么不做金庸,自己写武侠成名?如果认为我的孩子不好,帮我教教可以,但不能自己去生个孩子说是我金庸的孩子。”而在央视版《笑傲江湖》的主创的观念中,“但影视作品毕竟是一个独立门类,是有着自己独特表现力、表现形式的艺术领域,如果依然按照文学的方式‘显像’,电影电视就是文学的‘画面版’了。”“最终,我们确定了‘尊重原著精神’的原则,尊重原著并非遵照原著,我们必须同时遵循影视语言的讲述方式和表达方式。”[17]主创方一直宣传的是“尊重原著”,但创作者的“尊重原著”与观众的“尊重原著”在这里恐怕是产生了一种“错位”!2019年,张纪中接受采访时说道:“当时领导也担心,改动太大,是不是告诉金庸?因为是一元钱买的版权,万一金庸不高兴,不同意改动,怎么办?如果不改,人家会不会觉得你没有创造力?所以当时我们怎么改,并没有告诉金庸。”由此可见,当年央视版《笑傲江湖》的主创们,也是知道自己对原著改动太大的,而且也并不是像他们表现的那样自信满满,也是心里没底的,而且是不敢告诉作者的。

最后,我们再看主创对于观众的态度。央视版《笑傲江湖》改编上一个重点就是将男主角令狐冲和女主角任盈盈放在第一集出场,按照黄建中的说法,“我们最大的改动是在第一集的拍摄,我们要讲究商业运作模式,电视剧的前两集就要吸引人,给观众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就要很快切人矛盾冲突点,如正与邪交锋等,故事的主线人物也要在前两集中陆续登场,这样才能在第一集中就抓住观众,引起焦点评论。”[18]王宁的说法则是“我们在把握小说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遵循电视剧的结构原则进行了大胆的改动。我们确定了一种符合观众审美心理的叙事结构”这是当年央视版《笑傲江湖》播出前后我们耳朵里都能磨出茧子的说法,诸如“男女主角的出场太晚,观众不会接受”、“任盈盈作为第一女主角,出场太晚观众不能接受。”不过直到如今我依然没有弄明白,究竟是哪些观众会不接受?

导演黄建中在播出前一再强调说:“我想这部剧将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带有经典意识的武侠片。这部片子不会是高高在上让人不好接受的东西,而是大众化的作品。”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该剧是建立在有75%的观众没有看过原著的假设基础上创作的,因为害怕观众不了解武侠故事中的来龙去脉,所以有意放慢节奏,先让大家了解一些常识。在《笑傲江湖》播出后,并获得网上一片骂声后,黄建中导演却说,上网的《笑》剧观众只占《笑》剧总体观众数的5%。这就是当时《笑傲江湖》主创对待观众与观众批判的态度,我们这些观众与他们口中的观众,应该不是一拨人。黄导在《东方之子》的访谈中说,“我的武侠剧,写情写景写意境,是比较高文化的娱乐片,要做到通过娱乐看文化,是给知识水平比较高的科学家一类人看的。”[19]这话就有让人砸电视的冲动了!金庸在后来探班《射雕英雄传》剧组的时候,曾说过:“这个导演(指当时《射雕》的导演王瑞)挺谦虚的,以前的导演(指《笑傲江湖》的导演黄建中)自信心很大,金庸的作品我可以改,结果改得一塌糊涂,全国有三万篇文章大骂,你们肯定也骂了吧。”[20]

以上这些基本上是央视版《笑傲江湖》播出前主创人员向公众传达的其创作思路,也正是基于这些言论,我的新浪金庸客栈的网友,才会在播出前便发出“有种不祥的预感”的言论。播出后,铺天盖地的批判印证了这种不祥的预感。主创方对武侠剧和金庸武侠剧的毫无经验与认识的情况下,不是积极学习和吸取先前作品的经验,却只会攻击其弱点和不足,大言不惭地要“消灭港台模式”,创造自己的经典。事实上拿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对原著严重扭曲,缺乏武侠神韵的武侠主旋律剧。如果要拍武侠类型片,对自己的同行,有起码的研究和尊重是必备的职业素质。要拍出观众认可的金庸武侠剧,应该尊重大众的选择和趣味,而不是将自己的认知强加给观众,把这一庞大的群体当群氓,对他们的喜好充满傲慢。

原著改编上,一群对《笑傲江湖》缺乏了解的人还真敢下手,结果呢,主创人员还自认为改动不大,并沾沾自喜地宣称我们的改编是尊重原著精神的,这是完全都没有意识到其改动已经完全颠覆了原著的主旨思想和人物性格。张纪中在多年后总结拍摄《笑傲江湖》的经验,也承认,“现在回头来看,《笑傲江湖》在改编上有考虑不周的问题。比如开场的改编,那时只想着令狐冲要先出场,就把他和小师妹搁到一块去看灭门。令狐冲和小师妹一起去,你想岳不群能放心么?这是考虑不周,这段改得不好。”[21]“这就削弱了劳德诺的人性表达的深度和隐秘性,究其根由,其实是忽略了劳德诺这个人物背后的更大背景岳不群的深谋远虑。这的确是非常简单化的一种改变,却暴露了我们经验的缺乏和‘病急乱投医’的慌乱。”[22]张纪中的这番认识其实还是没有认识透,让令狐冲眼睁睁看着青城派对林家进行灭门而无动于衷,后文拼死救小尼姑的情节还有合理性吗?类似轻率改动而影响巨大的情况在全剧中绝不止一两处,而是俯拾皆是。这充分说明编导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属于完全没有读懂原著,充满傲慢地自以为是地乱开刀。

至于对原著主旨的表达,则属于完全跑偏。这里面固然有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有自己的要求,编导方对于原著的误读也应是一个重要原因。黄建中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写人物历经磨难终成大器,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超越一般同类作品的积极意义之所在,所以我们的改编强调的正是保留原著的这种精神。”这明明说的是《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绝对不会是《笑傲江湖》!“正义不倒,会盟天下英豪”的主题曲说明央视的版《笑傲江湖》远远疏离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远远疏离了自由完满的人格,疏远了大写意的江湖。观众可以看到左冷禅与岳不群勾心斗角的阴谋,却很难感觉到令狐冲、风清扬等人的肆意洒脱、江湖快意。武侠带给人们的乐趣,在剧中渐渐淡化了。[23]这一点才是央视版《笑傲江湖》获得如潮差评的根本性所在!

港台版、新加坡版的《笑傲江湖》对于原著主旨同样缺少正确的表达,但观众对港台版却似乎宽容的多。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港台版、新加坡版都是一种基于商业性的大众化和娱乐化的改编,虽然改编也都不尽人意,但至少这种明确的大众文化特性多少还能让人理解。总好过打着要忠于大众文化观念的旗帜,却干着传播正统文化观念的事;打着“忠于原著”的幌子,却携带私货的行为更令人讨厌。这就相当于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君子剑”岳不群。

当时观众批评央视版缺少武侠味,缺少江湖气,但央视版的主创们却不接受这样的批评,他们反过来说这是由于观众被“港台武侠剧”模式影响的固有观念,不肯接受新鲜事物。导演和主创人员都是拍主旋律、文艺片的,对于商业影片和武侠类型片根本就没有了解,对通俗文化与武侠小说同样没有了解,自然理解不了观众口中的“江湖气”是什么东东,张冠李戴地扣在了“港台武侠剧模式”的头上。主创人员中,元彬显然是了解武侠的,在拍摄期间,元彬与黄建中见面的第二天,便提醒黄建中要尽快进入武侠世界。他甚至感到全组的创作人员都没有处在武侠状态里。[24]主创团队中只有元彬早就看出这是一部没有武侠状态的武侠剧。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光并不足以照亮整个的黑暗。

至于演员的表演,最为诟病的自然是作为主角的李亚鹏饰演的令狐冲。平心而论,李亚鹏的令狐冲差就差在这实在是个并不适合他的角色。首先李亚鹏的气质是现代都市纯真大男孩,完全不具备古典人物的气韵。他演都市剧可圈可点,古装剧上则一无是处。其次,李亚鹏与令狐冲的性格相差太远,完全不具备令狐冲的跳脱不羁的性格。金庸初见李亚鹏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建议李亚鹏每天讲一个笑话,以靠近令狐冲的性格。这个方法王扶林导演在拍摄《红楼梦》时也曾用过,他是让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可以在剧组中搞恶作剧,培养欧阳奋强向贾宝玉的性格靠近。但这个办法最终在李亚鹏身上显然并没有生效,李亚鹏演出的令狐冲给人的感觉是一身正气,并且在“绷”着,在“端”着,僵硬的潇洒着,机械的幽默着。李亚鹏对于令狐冲外在形象上缺乏共性,内在精神的理解也没找准,面对各种冲突,始终是一种迫于无奈的状态,而且面对斗争十分纠结,完全没有潇洒江湖浪子的风采。当年网上喷角色喷的很凶,但对演员基本还是客气的。如果李亚鹏没有继续出演郭靖的话,他的口碑并不会受太大影响。但是,毁了一部剧就算了,第二部毁的更彻底,那就让人忍无可忍了。

许晴饰演的任盈盈是完全被改编毁了的角色。许晴的外形条件完全可以胜任任盈盈的角色,可这飞沙走石的出场,这撂下的几句狠话,让原著温柔腼腆的形象荡然无存,反而让人可以想见婚后河东狮的风采。不过这倒也不是最过分的,袁咏仪版和范文芳版的任盈盈也都是这个路数,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过分的是假扮风尘女子“梅花红”的桥段,这才真的是三观尽毁、一言难尽啊。

央视版《笑傲江湖》带有浓重宣教色彩和政治正确,也就是所谓“正剧模式”。可以说,张纪中是以历史正剧的方式去拍摄金庸武侠。我们在了解了金庸小说的创作历程后,就会清楚,这种模式与金庸《天龙八部》之前的作品在艺术思想上是可以相通的,特别是《射雕英雄传》之前的作品更是可以完全契合。但《天龙八部》之后的作品则完全不合适。特别是《笑傲江湖》这样刻意回避历史背景的作品,就更加地不合适!这就导致一个从原著到编剧、从电视剧到观众的审美心理的距离问题。加之创作者在创作态度上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对观众审美心里和审美需求的漠视与低估,导致了该剧叙事节奏缓慢,人物形象塑造端庄严肃,制作手法上毫无经验准备,不具备相适应的表达形式。即无法摆脱商业化、娱乐化桎梏,又承载了过多地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内涵。最终,在网络时代民间话语获得了话语权的情况下,形成了大众文化对正统思想的轰轰烈烈的网络大批判。

产生于世纪之交的央视版《笑傲江湖》可以说集中全面暴露了内地影视制作的短板和不足,却也是一次难得的新旧观念的正面交锋,一次平民意识对正统观念的正面冲撞。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也足以使央视版《笑傲江湖》载入史册。2006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将陈凯歌大导演意欲吃一波商业大片红利的《无极》按在了地板上摩擦,更是标志了草根话语权的确立。

不可否认,央视的《笑傲江湖》电视剧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气势磅礴的实景拍摄、画面精美、服道化的考究是资金有限的港台剧所无法比拟的。该剧也有着比港剧有更为认真专著的制作态度、更宏大的野心、更深刻的意义上的追求。对此金庸本人也失给予了肯定的,他说:“他们还是用心拍的,道具、布景呀,都挺努力,比港台的金钱和精力都花得多,这点我很佩服。”

2005年豆瓣出来后,央视版《笑傲江湖》5.5的低分开画。一直到2010年,这部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只有5.9分,2017年,豆瓣评分终于摇摇晃晃上了8分。而今2025年的评分是8.4分。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央视版《笑傲江湖》翻身,是审美观念的改变,还是话语权交替?”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好有明确的结论。但以我的观点看来,首先,观众群的换代是基础,现在的观众与当年的观众对待金庸小说原著、对待武侠片、对待电视剧都有了不同的态度和认知。特别是对于金庸小说原著的理解,在脱离了那个时代之后,也越来越平面化。对于改编作品在体现原著思想内核方面已经没有那么敏感。这也是一个普遍规律,就像现在的读者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也是越来越简单化。其次,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清楚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当年电视剧与观众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拉扯。第三,近年来金庸剧以及武侠剧的水平极具衰落,真正用心制作的作品自然会受到重视,至于用心方向的偏差,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第四,央视版自身也有其优秀之处,毕竟大笔资金到位,至少在视觉效果上就不会太差。当年的差评是因为和编导们吹的牛做的对比,那自然是一无是处。



[1] 文化观潮|张纪中(下):七部金庸剧改编细节与演员选择,张纪中/口述 张英/采访整理,2019-02-19,澎湃新闻 ∙ 全球智库。见:thepaper.cn/newsDetail_

[2] “湖南卫视” 2001年 金庸访谈录节目转载

[3]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纵论武侠与影视 金庸广州“五讲”倾倒听众》2001年05月22日

[4] 柳珊:众声喧哗中的《笑傲江湖》—大众文化与正统文化的观念分歧;新闻大学(2002.秋)

[5] 《笑笑傲傲365-中央电视台40集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拍摄写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2;22页

[6] 张纪中著《行走江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4;15页

[7] 《黄建中与笑傲江湖》,见《笑傲江湖宝典》崔斌主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12;183页。

[8] 王宁:《<笑傲江湖>:从小说到电视剧本》,见《电视研究》2001年05期

[9] 《制片张纪中细说江湖》,见《笑傲江湖宝典》崔斌主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12;177页。

[10] 王宁:《<笑傲江湖>:从小说到电视剧本》,见《电视研究》2001年05期

[11] 《笑笑傲傲365-中央电视台40集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拍摄写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2;19页

[12] 黄建中语,见《黄建中与笑傲江湖》,见《笑傲江湖宝典》崔斌主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12;183页。

[13] 《制片张纪中细说江湖》,见《笑傲江湖宝典》崔斌主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12;178页。

[14] 张纪中:《行走江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4;15-16页

[15] 《黄建中与笑傲江湖》,见《笑傲江湖宝典》崔斌主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83页。

[16] 赵径文:《黄建中畅谈笑傲江湖》。艺术导刊,20016月号

[17] 张纪中;《人在江湖》,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7。085页

[18] 《黄建中与笑傲江湖》,见《笑傲江湖宝典》崔斌主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81页。

[19] 光芒万丈:《论黄建中导演的优缺点》,2001年04月20日《精品购物指南》。见ent.sina.com.cn/r/m/406

[20] 谢晓:探班桃花岛 金庸专访:拍不好我就不看;2001年10月15日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21] 《拍完金庸作品集我也可以退休了》,张纪中/口述,张英/采访整理,2019-02-18,澎湃新闻。见thepaper.cn/newsDetail_

[22] 张纪中;《人在江湖》,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7。085页

[23] 王萍:《误读与文化立场——兼论90年代以来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420

[24] 《笑笑傲傲365-中央电视台40集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拍摄写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2;19页

江湖风波且笑傲—我与笑傲江湖(十八) - 明哲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9099687371380045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