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为什么再也没有类似《大宅门》《乔家大院》《大明王朝1566》《贞观之治》这种「字正腔圆」的剧了?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02
阅读量:
1

原因很简单,就是时代变了。

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电视正剧可不仅仅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导演与编剧在创作之初,就带着非常明显的“以资时政”的意图。

没有这个意图的,根本就拍不出好的正剧。

比如说,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明显就是为集权改革摇旗呐喊;

比如说,走向共和明显是指向制度改革,大明王朝也是隐晦地表达了制度改革;

比如说,乔家大院就是为提高商人地位而呐喊,历史上的山西商人,可没那么强的家国情怀。

大宅门比较特殊一点,它是自传形式的改编,有点影视界红楼梦的意思,可遇而不可求。

《贞观之治》没看过,不予评价。

1990、2000年代的电视剧,与1980年代的文学很像。

1980年代的文学,它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还附加了意识形态、新闻传播、思想扩散等诸多其他含义。

那个年代的文学之所以影响那么大,随便一篇都能洛阳纸贵,其文字本身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附加在文学身上的其他含义。

一旦将意识形态、新闻传播、思想扩散,从文学身上剥离,文学就再也不复往日辉煌了,最多就是行业内的自娱自乐。

这也是后来那么多搞文学的,最终都会走入迷茫的核心原因。

因为他们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复制前辈的辉煌。

正剧衰弱,也是同样的原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再也不是某些人的独有专属了。

即便是最厉害的编剧,他的历史知识、政治素养、逻辑认知,也不一定就比各个平台的大V强。

比如说,经常逛知乎的朋友,你要是看到2025年出了一部《走向共和》,肯定会将它骂的体无完肤。

原因很简单,慈禧是什么人,光绪是什么人,李鸿章是什么人,知乎早就讨论烂了。

在没有颠覆性的史料出现之前,任何违背知乎主流态度的慈禧、光绪、李鸿章形象,都是假的。

《走向共和》的编剧,无非就是看了点《宫女谈往录》、德龄回忆录、以及清末的笔记小说,然后就根据这些来魔改历史了。

你用假的历史形象来“以资时政”,用假的历史形象来教我做事,这不纯粹是搞笑吗?

所以能看到,即便是公认最厉害的编剧,连续写出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的刘和平,在《北平无战事》这部剧上也走了麦城。

原因也很简单,这段历史太近了,史料太丰富了,人们太熟悉了。

网友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是,1948年国民党搞的币制改革,其实是成功了,蒋经国反而是在捣乱。

通过金圆券改革,国民党将大陆中产以上阶级的财富全部收割了,然后拿着这些钱,稳定了在台湾的统治。

三大战役的结果,不会因为币值改革有任何改变,那个时候不最后捞一把,国民党在台湾都待不住。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北平无战事》整部剧的立论,就全都错了。

一部立论错误的电视剧,是没有资格讨论现实意义的。

唯一有价值的,也就是少数演员的演技了。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拍一部精彩的历史正剧,风险非常大。

这个风险并不是来自官方,而是来自知识已经普及化的网友,前些年一片骂声的《精忠岳飞》、《新红楼梦》、《新三国》,就是典型例子。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我不“以资时政”行不行呢?

答案很简单,不行。

如果抽掉“以资时政”,只剩下娱乐价值和情绪价值,那投资人干嘛不拍喜剧、现代剧、抗日神剧以及悬疑剧呢?

拍这些剧,可比正剧简单多了,麻烦少多了,争议也小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