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计划经济吗?为什么?
排除掉那种“我支持计划是因为我爷爷当年是团长/厂长/生产大队大队长”的情绪性输出,我们来具体看一些历史事实:
1.我国的第一批青年下乡潮就起源于1958-1960年,核心是彼时彼刻的城市已经无法安排足够的岗位,而按照所谓’计划经济‘的理论,应该是人人有岗的,而这批青年已经是户籍制度稳定实施以后的城市青年了,彼时彼刻不存在农村青年要进城的情况,而即使如此,号称实施计划经济仅仅三年后,城市就已经满足不了其固有人口的子女就业了。
2. 熟悉Wegame历史的网友应该很清楚,排除掉高层宏观的zz博弈,WeGame中怒气最大的派别其实有两个,第一个是所谓“出身不好”的人,这部分人员的经历,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表,第二类就是所谓的“外包工”,当时的国企即存在有两种用工制度,一种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另外一种是外包工,而外包工普遍反映自己工作强度大,有可能被解雇,而且工资待遇显著低于编内职工,他们自发要求同工同酬,要求享受一致的就业保障,而彼时彼刻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制度,试问计划经济制度下,为何也会出现大量的外包工呢?
3. 熟悉旧城市生活的人应该清楚,所谓的“国营工厂的黄金年代”,恰恰是那个双轨制流行的80年代,1955-1975年,工厂里面虽然人人都有编制,但是你要考虑清楚,你那个’不会失业‘的编制,究竟能不能兑现,那时候其实最棘手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一句话没说好,丢命的问题。
4. 所谓国营工厂工人的黄金80年代,恰恰是因为彼时彼刻的工人,一方面享受了计划内的社保福利,如医院、幼儿园、厂办技校等,一方面他们又可以享受计划外循环,如80年代开始,去上海、广州这种大城市,买车票不需要介绍信了,农产品获取也可以通过朝进城农民购买来获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部分计划经济内的子系统因实在是无力维系,被迫转为市场化运作开放的红利。这种红利的经济表述就是,国营工厂的职工绩效、公共服务采购都是以计划内价格实施的,而他们的个人服务需求,是从计划外(如倒爷、进城摆摊的农民)获得的,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
而这种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两个定价体系,虽然可以让计划内职工吃到2重福利,但是因为其计价单位最终都标定在货币上,这就导致了完完全全相同(包括时间、销售地、品质等一切影响商品售价的因素都一致)的2种物品,因为两个循环体系内的定价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其可以可以使用两种不同数量的货币表示自身价值,而显然这挑战了货币表示商品价值的权威性--在一个城市,一个商场的一个柜台上,品质完全一样的商品,其面对陌生人的情况下,使用一种货币标定的价值数额应该是一致的。而出于保障货币的权威性的目的,最后的宏观调控的做法是,让计划内物价开始向计划外的市场端定价靠拢,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什么?
5. 接下来是今天广为流传的“计划经济体系瓦解时候的苦难”,往往被一句简单的“私有化、市场化”给概况,那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进一步剖析,就算国营工厂实在是无法维持产品竞争力,最后被迫卖掉工厂了,为什么职工分到的股本金那么少?为什么对工厂的估值操作完全不受职工过问?为什么交易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下,职工没有权利不做交易?这是计划经济导致的吗?
6. 计划经济体系转轨,起源于90年代,90年代广为人知的就是地方的债务问题非常严重,各个旧体系下的国营单位负债累累,试问是简单的职工福利支出,就把这些工厂拖垮了吗?为什么在1994年以后,各个国营单位都得知高层即将实施计划内外并轨以后,却不受遏制的提升了他们的各种经营支出,造成了1997年以来更大的债务高峰?
7. 为什么彼时彼刻在稍有知识的国营单位的经营和管理人员中,惊人的开始出现了卷款后直接逃跑,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也要跑路的玩法?实际上按照90年代的情况,作为国营单位经营管理层的这些人,其实仅仅依靠在经营成本和部分灰色方面发点力(比如人员调动、升迁、农村人口落户等)就可以维持他们在当地相当不错,有小汽车的生活(在90年代有小汽车绝对算是T0级别了),但这些人却选择了竭泽而渔的去榨取企业价值,而榨取完了资金以后,许多前管理人员的第一选择就是跑路,跑到外面去,而这些人也并非有远大志向的人,许多人跑路以后在国外拿到身份了,其实也一直就是过普通人生活,并没有像某些自媒体吹嘘的那样,成为大富翁--盖90年代的我国整体经济体量就在那里,怎么倒卖也不可能制造那么多大富翁,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一定要跑路,是仅仅因为害怕法律制裁那么简单吗?
这种心态为什么在之前十多年都很少,是为什么在进入90年代以后快速弥漫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前后眼,能在事后指责这些人错过了2001年入世以后的经济起飞的。这些人在90年代的时候能做到这个位置,也算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精英,90年代很多普通百姓都不知道进入深圳的手续怎么办理的时候,这些人就在谋划移民了,而这些人的这种选择,也是基于他们当时对整体局势的看法的,并不算错,但不能简单的用经济角度去复盘。
而就计划经济本身而言,必须承认,计划经济做的比较系统、完善的,是前苏东集团,至少人家的计划经济造出来了70年代世界最强陆军,但就苏联的情况看,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我们的所谓“计划经济’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首先,苏联是工业型计划经济,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的绝大多数产值和产品的流向都是在工业化企业里面运行,如苏联的军工、石油、钢铁方面,工业化社会的组织需要持久、稳定的大体系运转,换而言之,秩序本身无论是否合理,它必须是持久且稳定的,且为了保证这种秩序的稳定性,这种秩序的维系也需要一种,不因人而随意更动的法律和管理机制才能运行。
如网友非常熟悉的地图头吧,地图头的爹妈虽然被慈父干掉了,但是地图头本身在长期供职期间,确实没有明显的对苏联方面的不满的发言和行为,且经过多轮第三方审核,确认了他确实不存在类似的行为,纯按照证据论证的角度来说,地图头他就是可以被有关方面定性为,是一个正常且忠实履职的干部,这种实证为主的、非“自由心证”的论证和检验方法,是符合复杂工业化计划经济体系的运行需要的,而按照当年我们这边的论证方法,地图头的爹妈被慈父干掉了,所以就自然臆断这个人“肯定从小就反对慈父,对伟大祖国怀有一肚子坏水”,再然后就是想方设法的寻找地图头有类似行为所谓的‘证据’,这种界定方法属于完全的唯心主义,是先入为主的首先就推定地图头有问题,然后想方设法找证据的做法,不要说不符合计划经济的理念了,连最基本的唯物主义都不算。
我国的计划经济的起步阶段,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从一开始就有小农经济思维残余,如强烈的人身依附而非利用制度实施人事工作,具体表现各个散点状的工业企业纷纷搞”占山为王,五脏俱全“的模式,以及大量存在的“离职不离岗”,以所谓“威望”而非法定职务界定单位内的个人能量等,而更加就事论事的说,计划经济本身强调技术专家运作,计划具有长期稳定性,这两点如果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技术专家在那些年可谓”上上下下”,用你的时候你是专业技术人员,不用的时候反手就是一个“唯技术白砖论”,甚至不要说技术人员了,职工处于主人翁意识自发保护工厂仓库,这种行为也得像煎鸡蛋一样来回翻炒,一会是“护厂英雄”,一会是“犯了机械唯物论错误,顽固阻碍工厂内部进步力量巩固管理”了。
而不谈后面这个阶段,就谈这个问题里面最经典的“我支持计划是因为我爷爷当年是乡干部”的说法,这种说法堪称非常无知,的确,乡里面的干部在当时是不会直接出现生存问题,然后呢,翻过来一个“four-clean”,就给你说成潜伏的kmt,这种事情甚至都不用到后面的嗡嗡嗡,63年就有了。
所以鼓吹计划经济的人他们始终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哪怕是计划经济,在我国也始终是一个“真空球形鸡”的存在,前几十年那种计划经济,它首先不是工业计划经济,是农业计划经济,而且即使是农业计划经济,也算不上,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执行计划、运行计划的人自身都不能保证自己稳坐2年自己的位置,所以也根本谈不上什么计划。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苏联手把手提供的T-54A型MBT和米格-21战斗机,实际上都是在80年代才稳定了品控的。因此,支持计划经济的人,他首先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计划经济,其次他渴望的计划经济是一种真空球形鸡。
因此,单纯的纯辩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其实是非常虚空开炮的行为,很多事情,根本也讨论不清楚,有的事情是可以说明白的,但是不是在今天。
历史的事情,只能由历史自己去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