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大厂的工资那么高?

发布时间:
2025-04-24 15:34
阅读量:
4

中国的大部分高利润行业,都有某种力量在里面参与,导致原本该成为价值创造者的那些人,创造不了高价值,这些人自然拿不到高薪酬。

例如在2010年那会,银行特别赚钱,假设你是理财产品专家,又假如开银行不需要特别的行政许可,只要有资本就能开的话,那么在那个居民理财高速增长,另外一侧民营经济资金需求井喷的年代,你这种资金端的产品专家应该是高薪++才对。

但不好意思,因为有牌照、经营区域的限制,本来短期的市场容量可以支持资本开100家新的银行,但最后在慎重考虑之下,只批了20家,因为银行太少,所以值钱的是那个牌照,不是你的专业能力。

再比如你是汽车主机厂负责渠道的,本来汽车市场井喷的时候,你可以靠各种数据分析,各种市场洞察帮主机厂选择最好的渠道商,同时你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价值,拿到高薪。但不好意思,汉东省那边,育良书记的小舅子看上你们这个品牌,啥数据不数据的,洞察不洞察的,之后某品牌汽车在汉东的销售代理就直接给人家了。对于主机厂,既然代理商的选择很多时候都不是市场行为而是要看背后的神秘力量,那主机厂干嘛要给你高薪酬?

在中国,但凡有点高利润的行业,一定有人会去扭曲这个行业,扭曲的结果就是,原本能成为价值创造环节的那些环节,反而创造不了太多价值,价值进入了扭曲者的腰包。

还以银行为例,银行非常注重拉存款的那几年,如果一家银行在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那他的金融产品、以及专业化金融服务就比较重要,银行也愿意给这些专业人员高薪;但如果在民营经济不发达的东北、西北地区,由于整个社会的公司存款不敌机构存款,一家银行的存款多寡,取决于能不能搞定某些掌握机关、事业单位、部队钱袋子的关键人物,存款多少靠的是行长们的人脉和关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性并不高。这个时候,你说我靠专业水平拿高薪?洗洗睡吧,你对业务的贡献,真就不如那个能给领导敬酒的那个人。

这样例子非常多,除了那种又苦又累人家根本看不上的行业,但凡利润高点的行业,都有某种力量在左右,本领大的直接通过国家和行业政策给你玩阳谋,再往下就是人家靠关系吃肉,你靠本事喝汤;实在没资源的,玩的就是黑白两道勾结霸王硬上弓的玩法。

结果就是本来应该是这个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某些环节,变成了人家掌握的另外一个环节,企业要在这个市场生存,就必须按人家划的那个道,去培养一种只在本土甚至当地有效的特殊竞争力。既然企业的竞争力根本就不在正常的那些点上那么本来该拿到高薪酬的人员,也就拿不到高薪。

这也是为啥国内企业,到了国外大部分都不太能打,因为你在本土的那个竞争力只适应国内环境,适应国际环境的那个方向,在国内就不太重要,所以你这个国内厉害的企业到国外去后,竞争力就是二三流的

当然我们把这个因素归为西方和美帝的霸权,只要我们这套扭曲的玩法全世界都接受了,我们的企业自然吊打美国、日、德等国的企业。

但互联网行业有其特殊性,所以侥幸躲过。

在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的2009-2018那十年,由于行业是全新的,还有知识、技术门槛,上到赵立春的儿子,下到陆亦可的闺蜜,半天摸不着门道,想下手,但不知道该从那里下手。

再加上中国的这些创业者深知世道险恶,996拼命狂奔,导致行业玩法不断迭代,你刚把微博玩明白,公众号出现了,你刚弄清楚公众号怎么赚钱,人家抖音这种视频模式又出来了。

由于知识门槛,加上变化太快,在某些人无法对这个行业上下其手的那个空挡,你的技术、产品、服务终于恢复了原本该有的主导地位,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维持这个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就是大厂给开发、产品、运营以及其它关键岗位高薪的时段。

曾经有那么几年,金融科技炙手可热,原因是啥,原因就是以蚂蚁为首的企业发现,通过科技的玩法,在金融这个非常赚钱的领域,真的可以做到赚金融的钱,但狠活全在科技上,由于玩法不断创新,传统力量几乎无法插手。

但随着蚂蚁上市的谢幕,在金融这种高利润行业通过新的技术玩法挑战权威的梦想破灭了,金融科技公司沦为了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企业,无法亲自下场赚最高的那部分利润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