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普遍都特别脆弱?
因为缺乏精神缓冲区域。
以前的情况: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约四、五岁开始,就会跟着大一点的孩子疯玩,玩伴里往往从四岁到十四岁都有,这个群体里当然会有争斗、欺凌、欺骗、辱骂、帮助、抚慰、义气……但由于都属于一个村落或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大院,这些都会控制在一定程度,而且由于都小,也不太可能严重到哪里。
但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其实是一个大幅度弱化后的准社会,在这个弱化版社会里,由于有各级大孩子,小孩子们学会了很多,比如忍耐,比如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等等,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个群体的玩闹里,孩子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种释放只有孩子和孩子之间才能最为快速,或者孩子和孩子之间最能激起自强的情绪。
我小时候无缘无故地被遇到愁事的父亲打了一巴掌,怒气冲天、怨念满腹地冲出去找到小伙伴,那时有一种不想活了或把这个世界炸掉的情绪,结果刚跑过去,就发现那里有一个鼻青脸肿的家伙,而且屁股明显受过暴击,我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了一半。再问,他也是不知道为何被打,似乎也是被迁怒。然后我们一起安慰他,承诺等会玩的时候让他当王。然后,我已经把被打一巴掌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
回想到这些,我才恍然大悟:我们小时候其实有一个精神缓冲区域,有一个低幼版的小社会供我们实习……
现在的情况:农村还好一点,但人口凋零,城市里最为典型:幼儿时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看似更好,其实不是,因为那是在老师组织下的群体活动,学东西极好,但不是那种孩子间的“准社会”,尤其是缺少了大龄孩子去领导,全是同龄孩子。回到家里,只有大人,甚至只有隔了一代的老人;小学初中时期,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在一起玩的时候极短,本来还有课间,但学校怕出事,要求课间不许干这不许干那,基本是希望孩子上厕所后马上坐到座位上。放学后只有一小部分能聚在一起玩一会儿,但受限于地形环境等,基本上在吃辣条打游戏,除了负面的没有其他收获,关键是并不能形成以前那种准社会。何况相当部分孩子放学后要么回到只有他一个孩子的家里,或者匆匆吃饭后又进入了另一个课堂……
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缺少了一个以前那样的精神缓冲区域!
除非父母非常有经验或见识,有意识地与孩子形成类似同龄的关系,或者创造类似的区域,否则,大部分孩子要么面对难以共情的大人,要么面对只有竞争的同学,整个少年人生的精神世界里不是彩色和柔和的,而是被分割成一块块区域分明的时间、地点和群体。孩子在这个精神世界里要么是突然生硬地接受高端知识(来自父母的指教),要么是懵逼地遇到完全不懂的事情——因为他没有被放在一个只有孩子们的准社会里去“实习”。
所以,他的委屈不断累积,当有一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崩溃了。或者遇到一件事情,他觉得天塌了,就像我当时被打一巴掌就想炸掉世界一样,崩溃了。但在父母眼里却不是如此,觉得他竟然因为这样的小事崩溃?太脆弱了吧?因为在已经被社会毒打过十八重的父母来看,让孩子崩溃的事情确实小得不能再小。
父母和老师不知道吗?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讲,当直接领导、更上级领导同在的时候,自己如何与他们打招呼都是让人窒息的问题。那么,凭什么认为一个完全没有“实习”的孩子能识别让他崩溃的事情是“小”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