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

发布时间:
2025-04-19 20:56
阅读量:
2

建议去看看天涯神贴《道德经解读与实际运用》

原出处天涯神贴:《道德经解读与实际运用》

原作者:九哥

原文完整版PDF:v.wkbrowser.com/s/ftkRm

以下是原文内容:

现在从你的书架上把道德经翻出来,如果你是帛书本,请找到道经的第52则,如果你是通本,那就翻到第8章,咱们先解这一篇的上半部分。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基于道矣。

是不是其中的一些字,还有这个断句的方式,都和你平时听过的不太一样。大家平时说的应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固基于道。对这个版本比较熟悉吧,首先文字上我取的是帛书本,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字和通本都不一样,这篇用帛书本的人可不多,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悟透,所以用帛书本的字根本解不通,但是用稍加改动以后的通本解,那就很容易自圆其说了,好发挥。

比如最高等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样。然后就说水是无私的,利他的,愿意去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做人们不愿意做的事儿。

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解读不仅不通透,而且恰恰去到了老子思想的反面。咱们在大自然的规律和天道面前,人总是那么愿意抬高自己,把自己当回事,把自己当主角。

水才懒得管人类或者其他的生物,其他的众生,有利还是有害,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的,这些都是人为意淫出来的。

天道无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水既然是“几于道”,就能把无私利他默默付出这套按在水上面了吗?人们不喜欢洪水,洪水难道就不来了吗?你不想下雨,雨就能停吗?

请收起人类的傲慢,我们带着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来好好的学一学这一篇,今天我来给大家还原一下老子本来的意思。

首先来看到两个字,上善。善人就是和真相规律在一起的人,或者说按天道规律做事的人,合于道的人更接近于天人合一的人。所以老子说的这个善字,可以说就是天道在人间的一种呈现,就是三个字“合于道”,你看这样一解,也就自然和后边的水几于道也呼应上了。

好,那问题来了,这个上善你要是翻译成高等的,上等的,那就有点搞笑了,既然它已经是本质,是真相,是规律了,它已然就是最高等的了,这怎么还能再分出个三六九等呢?所以这样翻译不太靠谱。

记住,这个上在这里是个动词,就是去到达上升的意思,上善就是到达、实现,或者说上升到善的境界,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去上升到善的境界呢。两个字,治水。

在这里通本直接就给它变成了“若水”,就是像水一样。这么说当然就简单了,因为用帛书本的“治”字的话,这一篇的意思可能不太好搞明白,还是那个问题,对古字吃的不够透,这个治字怎么写的呢?

左边是水,右边是一个我们现在叫的台字,这个台可是有来头,它最早出现于西周,注意在那个时候的台子可不是后来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繁体字的那个台,它可不是这个字的简化字,人家帛书里的原文用的就是这个台字。繁体的那个台是战国时候才出现的,他本意表示用土著起来的四方的高而平的建筑,而道德经是成述于战国之前的,所以这里的这个台不是指的建筑物。

你如果去深度研究一下那个时候的文字,就会知道,在那个时候这个字他根本也不念台,念什么呢?念以,慢慢的到了今天就简化成了我们现在的这个“已”,就是以经的已。

所以台和古代的那个已都是我们今天这个已的本字,它就是用的意思,在那个时候,这个台字就是主要当以字来用的,发音也是读以,搞清楚这个以后,我们再来看这个治字,左边一个水,右边一个以,就是用。所以我们要知道,在这老子用的是治,它最初的本意是什么意思呢?

以水的属性和特征作为法来进行的修正和疏通。比如说大禹治水,它不是对水单纯的去压制和控制,而是根据水的属性和特征去进行的管理、修正和疏通。

明白了吧,这个治字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才慢慢引申出来了,治国、治家、治本、治理等等,其实这些词它的本意都蕴含着一层以水为法而去管理的意思。

所以说在这里我们应该用帛书本的上善治水,意思就是说想要上升到善的境界,就是合于道的境界,那我们可以通过水的属性和特质作为法来效法水,对自己进行一个修正,这就是老子关于修行的方法论,使我们实现上善的一个途径和方法。

你看,当你能真正参透了道德经的智慧以后,并且把古字也都吃透了以后,你就会知道。老子在讲的都是如何实现天人合一,如何让我们合于道的真正的内在提升,真正的施修法门。

道德经是非常牛逼的方法论,前提是你得悟透,否则它就会变成一本大大的鸡汤。

好,咱们继续,我们再来看看后边的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及于道矣。在这里,通本和帛书本又有区别了,通本是利万物而不争,帛书呢,是利万物而有静。

很显然,通本的不争这是又私自给老子修改了,原因还是一样,不改不好解,不改也不好用。那为什么我却说有静比无争更符合老子的本意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用词其实是极其的考究,所以说每个字都不能乱改,往往一字之差,可能意境和美感通通都拉开了。我在说有静之前,我们必须先得把断句给整明白了。

我们通常会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吧?但是正确的断句其实应该是水善逗号,利万物而有静。你看这样断句以后终于就改变了,从水变成了水善,其实水善中间还省略了一个字,那就是之字。

水善就是水之善。前面既然说了想要更好的合于道,应该依水为法,那么紧接着老子自然就要详细的来说说为什么要以水为法了,总得给我们个理由吧,说说水有啥值得我们去效仿的,这才是这句话的主语。

水之善,但就是水合于道的地方,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这个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就是水之善的状态补语,用来补充说明水之善的具体内容和状态。

你看你只有先把古文的语法和句式结构都搞扎实搞明白了,然后你再带入作者的基本表达逻辑。去跟作者进行一个调频,这样你才不会断错句,否则你要是把这句解读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那结果就是你只能把善翻译为善于和善长了,那这就彻底跑偏了,老子看见了估计得气死。

好,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利万物而有静的利,它其实是一个名词的动用,利万物就是使万物受利,后边的而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也就是但是的意思。

既然的意思是但是,那么它前面一定还隐藏着一个,虽然我现在把这句话补全了,它就应该是水之善,虽利万物而有静,意思就是水合于道的地方是什么呢?是水虽然让万物受力了,但是它却能做到有静。

好,重点来了,这个有静到底该怎么解释?这是本章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有字,它的本意表示什么呢?表示取、持有、拥有、获得的意思。所以有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有静就是取静,拥有静,保持静,在这里老子体现出来了水在利万物以后的一个主动的做法。

我们来看一下,一句是什么居众之所恶,你看这里也有一个很明显的主动的行为,就是这个动词的居,这个动词正好是相对应的关系。这句话是老子在告诉我们,水合于道的表现是水可以做到虽然让万物受益,但是水还能主动的去保持平静,不做出任何的反应,你看无可无不可,这就是无为。

这说明什么?是水的品格高尚,做好事不留名,不声张,朴实而低调。
老子告诉我们,利不利万物,水根本就不在乎,这不是水的目的,因此水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反应,水的运作只是按照天道和规律而为,与利万物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那除此之外,水至善就是水合于道的地方,还有什么呢?那就是和这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居中之所恶,注意,在通文里头是处众人之所恶,而帛书甲乙本的开头都是居,这个改动有点太任性了,刚才说过了,道德经你可不能随便乱改,记住,这里只能用居,因为只有居字才能表达出老子本来的意思。

还有,这里很显然不应该有这个人字,人也是后来加的。既然老子刚才正在讲水是如何合于道的,那么请问在大自然里,难道水是指和人接触的吗?水是指为人服务的吗?当然不是了,这里又是臭不要脸,在这里加上了一个人字,完全就是对水的境界的一种降低,对天道自然规律的降低。

前面刚刚还在说利万物,后边突然在并列关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众人,很明显,万物对应的应该是众生而非众人。加了这个人字以后,你就让这两句本来完全对应的话变得错位,变得不对等了。

另外,正因为通文里头加上了这个人字,才导致大家的翻译开始各种往利人靠拢,都在使劲的让水变成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工具,这还和什么道呢?这明明就站在了老子的对立面了,老子可是告诉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道无情的,你忘了吗?

好,那现在我就来说说这个很关键的字,就是这个居字。为什么我说这里一定要用居而不是处呢?

首先你看,居就是人在自己家里边舒服自在的待着,所以它里边有一层非常重要的老子想要传达出来的意思,那就是安住于就是自在。我们都说其安之处便是家,而处字就完全表达不出这层意思来。

那我们再看后边的这个恶字,它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在这里呢,它是一个动词,同样也是使动用法,众之所恶,就是恶重,这个恶和刚才的利万物的利是相对应的。利万物是使万物获利,恶众就是使众生厌恶、讨厌、不喜欢。

所以完整的这句话,如果我们把整个的倒装的修辞方法都拿掉,会变成怎么样呢?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恶中而居,你看,这就非常非常清楚完美的对应上了,并且老子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和意境也就出来了。

水虽然会使万物获利,但是它依然能呈现出有静,没有任何的影响,保持平静,不做反应。

水虽然会使众生厌恶憎恨,但是它依然能呈现出一种自在安住的状态。

你看看,这才是真正老子所要表达的东西。之所以老子要拿水来打比方,让我们去效仿,是因为我们人所表现出来的往往和水正相反。

人是自私的,是利己主义,就算你天天喊着口号,张嘴闭嘴要利他,但是你本质上其实还是在利己,因为你觉得这样会给你增加福报,会给你带来一个更好的人生结果,这不还是利己吗?

人是一旦做了好事,帮了别人,利了万物,利他了,对地球做了一丁点的贡献,就生怕别人不知道,几个能做到和水一样有静?

人是一旦做了不立于众生的事,被别人讨厌憎恨了以后呢?马上就会陷入到深深的不安,几个能做到像水一样只管循道而为?

我完全不在乎你恨不恨我,讨厌不讨厌,喜不喜欢我?我自坦然居之,我内心自在,坦然且安著。你看,水才是真正做到了不助对万物众生的利害,不助于万物众生的好恶。

水的存在、运行和呈现,并不是以万物众生的利与不利、好与恶作为驱动的,这就是水符合于天道的原因,故水几于道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