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士大夫到了清朝却变乖了?

发布时间:
2025-04-15 18:20
阅读量:
1

因为中华鞑子皇帝这个模式很诡异的填补了明朝皇权体系的一个系统性漏洞.....

明清皇帝和之前的皇帝不同在于,在体制稳定后它从卫冕者成功升级成了裁决者。打个比方的话比如唐朝就像李家开了一家叫唐朝的集团企业,李氏一族长期出任CEO且有大量股份,但是如果下面分公司的人能力强股份多也可以反过来架空李家CEO。而明朝皇帝和官僚的关系则是人大和行政,裁判与球员,在行政结构上不属于同一层级,上层再弱也有权力进行仲裁,所以才能出现嘉靖通过大仪礼干趴杨廷和,崇祯17年换19任首辅。

这种制度理论上有很多优点:普遍的官僚制度,相对不那么残忍的政治斗争(稳定后),内战概率大幅降低,延缓官僚系统腐败等。

但实际实行中却出现了一个系统性的漏洞:皇帝缺少利益一致的坚定政治盟友

明清皇帝的权威依赖于行驶仲裁权,他们的责任是通过仲裁延缓阻止官僚系统不可避免的腐败堕落。而官僚系统虽然在宏观上理论上支持皇帝行使仲裁权,实际运行中该贪还是贪,以躲避仲裁腐朽堕落为己任,两者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这一系统性漏洞导致了两个后果:

1.在京城内,皇帝需要频繁参与政事行使仲裁权。权力不被使用就等于没有。

2.在地方上,皇帝需要长期监视提拔地方势力进京,或者趁战争借机插手,否则很难直接影响地方行政事务。

这俩后果导致明朝皇帝只有两个选择:过劳(朱瞻基朱祐樘)或者加强特务机构(朱厚熜朱见深)

然而特务机构中,东厂值得信赖但厂公规模有限且名声臭副作用明显,锦衣卫规模大但是不值得信赖(毕竟也是当官混口饭吃的),所以明代皇帝想名声不臭基本都会过劳。最终实质上不可避免的会撞上万历这种奇葩。

清朝鞑子皇帝就很微妙的填补了这一漏洞:他有满人这一天生站在鞑子皇帝这一边的坚定政治盟友。而作为异族皇帝不但不影响其行使仲裁权,反而因为在中央和地方都有满人作为权力延申可以更好的打击反对者。

乾隆下江南是真能在江南拉出满人同胞给士绅送温暖,嘉靖想插手东南事务都得靠抗倭战争的名头,士大夫能不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