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不直接教给学生社会潜规则?

发布时间:
2025-04-15 18:07
阅读量:
1

因为潜规则这套体系开发过早的人,反而走不远。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察人阅人,谁会脱颖而出,谁会发展平庸,均能通过行为模式窥见未来,少有差错。

这个观点看似有悖常理,其实有其逻辑。

人生这场牌局,①明规则(专业业务能力)、②潜规则(功利、隐学、人情世故那一套)、③社会趋势判断、④抓住贵人/机遇,四者必不可少。

不管哪种能力,都分为两种学习方式:

①观察大部分人是怎么做的,模仿他们的行为。

②理解大部分人选择这么做的内在逻辑和底层本质,然后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来满足这种内在逻辑。

比如数学上为什么满十进一,前者会说大家都是这么用的,后者会理解十进制只是近代科学革命后,数学界采用的其中一种较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人们也会使用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有些涉猎潜规则很早的,学生时代便开始钻研,除非是家里长辈手把手教学,否则此时的学习更多是照葫芦画瓢式的模仿和接受,不理解真正的内核逻辑,比如社会阶层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人情世故的社会学原理是什么,只能机械的去学习“江湖气”和“行家话”。

进入社会后,这类人初时确能得些便宜,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接人待物滴水不漏,人情世故圆融精通,但当贵人深入考验,或是交办事项,往往难堪大用。

他们在潜规则运用上尝到了甜头,行为模式固化,受挫后往往继续执迷于揣摩人性,思考自己在潜规则方面哪里做得不够好,陷入循环怪圈。

而普通人走的是先难后易的阳关道,先在学校培养思维模式和价值框架,再进入市井江湖里熬炼人情火候,在这个路径下,少数精英能参透社会趋势,抓住机遇/贵人,实现跃迁进步。

所以,很多学生时代的学霸,看似木讷憨拙,但更能悟透潜规则等很多社会规则的底层逻辑,再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行为模式,稍加点拨指导,就能春笋破土,扶摇直上。

现在很多人喜欢宣扬潜规则,年轻人都还没站稳,也没多少过硬积累和价值能力,天天忙着学习隐潜规则、敬酒送礼、斗争博弈,风险套利,行家话术,还美名其曰“人情世故”,通过这种方式把握机遇,攀上贵人。

高位者都是从一场场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这样的人往往都功利主义,他们也在不断挑选有价值的徒弟下注。他当面可以对你和颜悦色,让你如沐春风,但距离真正把你纳入门下,还距离九九八十一关,一旦他在后续考验中发现你是花拳绣腿,转头就会把你“拉黑”。

即使你想给人家当狗,人家需要的是一条能护院狩猎的牧羊犬。

当人生持续往下走,你会发现修炼好了明规则,人生也就有了托底。

潜规则这一套,本质是与明规则并存的另一套思考决策过程,而不是独门秘籍和人生捷径,可作为明规则的润滑剂,在阳谋的基础上辅助修正你的决策逻辑,是让你路走的更顺,速度更快,阻力更小,但该趟的河、该踩的坑、该规划的路,一样也少不了,能走多远,还是看你提供什么价值。

更重要的是,运用潜规则是需要托底的,有些潜规则,别人用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你用是东施效颦,以儆效尤,没有大树帮忙遮风挡雨的普通人,几乎只有一条路:用潜规则析解局势,用明规则立身进步。

潜规则这张牌,组合明规则的牌出是王炸,但单出一定是死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