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们进口的石油不见减少 ,但是现在几乎一半的汽车都是新能源 那多出来的油到哪里去了?

发布时间:
2025-04-15 18:00
阅读量:
1

减少了,你自己没看见。

希望本文能终结油车电车之间的争论。电车车主应该感激油车车主多付出了各种税费;油车车主应该感谢电车车主减少了油耗,压低了油价;而不是互相争论不休。

2023年进口原油5.64亿吨。24年5.53亿吨,25年前几个月继续减少。从现在往回看,中国原油进口量再超过5.64亿吨的可能性不大。这个量大概率就是历史峰值,前提是国内产量和化工用油规模基本稳定。

另外,影响当前成品油消费量的是燃油汽车存量,不是销量。目前新能源车保有量大约10%,但替代的成品油消费远远高于此比例,替代汽油消费不少于20%。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费用远低于燃油车,使用强度越大的车主越倾向于购买新能源(特别是纯电)汽车。里程最多的是出租车、网约车,年行驶远超普通私家车,动辄10万公里以上,已经基本实现电气化。

24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量1000亿度(有说1100亿度),燃油车要达到相同行驶里程需消耗约500亿升汽柴油。炼制这么多的汽柴油理论上需消耗原油1亿吨,相当于当年国内总产量的一半。如果没有电力替换,需要进口成品油或增加进口1亿吨原油自行炼制,简单按照去年的油价算需耗资600亿美元。实际上如此大的增量消费将对原油市场产生明显冲击,推高油价,而发1000亿度电看似很多,但对工业怪兽中国来说,翻不起几个水花,很容易。去年全国光是烧垃圾的发电量已经接近1000亿。发电的成本,按照目前电力工业的各类发电手段平均成本,大约3毛一度,也就是300亿人民币。

300亿元人民币实现600亿美元的效果,有没有一种人民币很值钱的感觉?这就是电气化的威力。不光是省钱,还会改变思维方式,因为省钱也会上瘾。许多增程车主都后悔没有买纯电。部分极端的增程车主有这么一个口号:用一滴油算我输。当电量告急,增程器启动之后,车主脑子里闪现的念头不是我的油耗比燃油车省了一半,而是我现在的费用比用电贵了好几倍!这显然算是一种缺点,人变得很抠,一点不大气了,是增程车这个产品的失败。

从纯电车主的角度来看,如果有桩,用谷电,价格差距也是10倍以上,一公里几分钱,比你坐公交车都便宜,补能成本优势是压倒性的。所以交通电气化不光是减小进口依赖,保障能源安全,也具有很强的经济性,特别是对于高强度使用的车辆而言。

电气化不局限于汽车,中国铁路电气化率已达75.2%,目前内河运输的船舶也在转型,这些都会削弱成品油的需求。

2025年原油进口预计将减至5.3亿吨。虽然燃油车使用强度较低,但目前其保有量依然在缓慢增长,原油消费量进入顶部平台整理期,在国内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口量等到燃油车保有量开始下降之后会开始加速下滑。

欧洲人想了半天,折腾了一个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的理论,做了一锅菜,准备把发展中国家都炖了,以后可以吃个几十年,没想到中国居然没在菜单上,不但强行挤上桌,还把整个锅端走了!

对中国来说,二氧化碳是否导致全球变暖其实无所谓,中国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能源独立自主以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能源由资源品被转化成了工业品,再需要一些时间,中国就将实现能源独立,而所谓碳中和,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国际石油工业将直面去产能的压力,以石油为经济支柱的国家的财政都将面临严峻考验。类似尼日尔这种小国,有机会利用石油资源敲诈勒索中国的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了。

19世纪率先进行电气革命的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舞台上两支巨大的力量,在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带头向这场革命的终点冲刺的国家竟然会是中国。

华为的愿景:创造万物互联的世界,这是电气化的终极形态。

石油依然重要,甚至更加珍贵,但其主要用来驱动车轮的时代即将落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