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哪些信息值得关注?释放了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
2025-04-10 15:04
阅读量:
1

回顾了历史,阐述了现状,展望了未来。

1)中美作为过去三十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全球经济的增量贡献大概在50%左右,这是非常夸张的,而我们知道,经济规模本身就是货币衡量下的产出和消费规模,其实产出也等于消费,我国内部消费规模其实也在扩大,回想下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水平和人均商品的消耗,恨不得一件衣服穿七八年,当然我国主要还是产出规模增量还是大于消费规模的增量,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的。相反是美国的产出规模小于消费规模,不要看这三亿多人,消耗了来自全球的商品,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极大丰富,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逆差都是来自美国的。

正如昨天回答的结论,两个经济体在过去三十年太互补了,正如官方的描述,“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的传统经济周期中的需求不足限制被美国打破,美国的物质极大丰富由我国的生产补充,但几乎没有环境代价和劳动力红利的挖掘也得到了实惠。

2)现状的结构性问题

美国不同于阿根廷这样的国家,货币是真的有全球的购买力,且恰恰还是全球货币的锚点,大家发现即便市场不借钱,政府财政赤字创造基础货币和购买力,依旧可以在全球不断地购入商品,当然也不是正常情况下就放开财政赤字,往往需要一个契机,刚好就是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美国,或者说主要国际结算体系都发现,政府赤字既可以维持较高的赤字,极致的货币政策(比如资金成本端利率归0),还能把物价指数稳定在0~3%,欧洲甚至是0%附近,美国则长期在1~3%,根据MV=PT,本身M增加迅速,消费驱动下货币流速也快,要稳定价格P,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商品的供给,或者说,美国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其自己

可能也是一种富贵病,靠着优势地位,躺着就能消费全球的商品,玩玩金融,玩玩服务业,玩玩财政赤字,不用做那吃力不讨好的制造业。美国的双赤字失衡恰恰就是2008年之后,尤其是政府债务,08年存量只有10万亿,到2024年突破35万亿,短短十几年增长了25万亿,且很大程度创造的货币就是去国外兑换了实际的商品,且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再把钱拿去投资美国的国债或者其他美元资产。

相对应的我国的贸易赤字也有结构性问题,内需不足是关键,由于后发优势,工业化速度很快,生产力膨胀很快,很多社会分配和福利体系相对滞后,当然早期工业国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外循环依旧是经济稳定的关键,出口主要关系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区域,而中部和西部打工也基本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带动的就业和收入,以及收入再打回到原籍处变成子女的消费,宏观层面,转移支付基本来源于东南沿海,国家的赋税重地,也非常依赖出口,所以不止是一阶影响。

对应文中的“作为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的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在经贸合作中出现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

矛盾在哪里?贸易赤字的问题,而贸易赤字的根本又是财政赤字和货币政策问题,由奢入俭难,美国几十年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维持经济热度,增量更多的依赖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鸡血效应,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美国08年吃了明斯基时刻的亏,之后用的是更极致的刺激政策,根本就没有改革动力,拖到现在,自己的产业链又出清的差不多了,生产不行,只能对外进口,同时作为全球曾经占到制造业产能60%的工业帝国,现在有竞争力的商品太少了,就是都互相打开市场,也没有太强的竞争力,所以美国要的不止是要多买美国商品,也要开放市场,商品贸易都还是小头,非关税限制可能才是关键,比如信息、能源、交通、金融等准入资格,也就是美国现在的优势产业,金融和服务业顺差。

3)未来的走势

中美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又是互补的两个经济体,最新消息看来,欧洲应该也会选择妥协选择谈判(纠正一下,欧盟也反制了,有点像孙刘联盟抗曹)。所以中美的贸易战结果就决定了未来全球贸易体系的走向,的其实就两种结果:

愿意谈可以坐下来好好谈,大家相互给对方一个阐明底线和需求的立场,对应原文中的,“呼吁中美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和互利合作解决分歧”,朝鲜战争最后不也是谈判解决的么,战争没有赢家,当然你得拿出你得筹码,其中可能得是我国会继续扩大消费市场降低非关税壁垒,以及部分领域的准入程度,如金融,美国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关税,谈判就是利益博弈么,都不想让步,肯定也是谈不下来的。“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都是机遇而非威胁”。

不愿意谈,就对应的是相互打拳,美国的内循环根本就不是短期能建立起来的,也很难突然出现一个工业体系完善的经济体吃下我国的外贸供给,比较35%的制造业全球占比可是2~10名的总和,就要面对金融泡沫出清和滞胀风险,喊话挺住可不能当饭吃,且通胀抬头,财政赤字越刺激,通胀越是失控,带来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失效的滞胀风险。而我国当然也得面临更大的通缩和就业压力,短期还可以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顶一顶,长期还是取决于分配体系改革,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模式转型肯定有阵痛,也得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仅仅30年就到达了如此工业高度,还能坏到哪里,贸易战不就是拼韧性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