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琪事件让你意识到了什么?
房琪,猝不及防地“露馅”了。
她很像江湖上的小女生,最擅长华丽的水袖功夫,可是到了浪姐这样的竞技场,真的上阵搏杀了,反而在众目睽睽下露馅了。
她想说点场面话,却语无伦次地暴露了真心话。
拒绝叶童时,她担心60+叶童的精力问题,又祝对方玩得开心。
明显内心默认“老人家”是来到此一游的玩票属性,自己才是来搞事业的。
结果被叶童直接怼:“我一直玩得很开心,但你怀疑我的精力,我觉得你有问题。”
她汇报凑不齐大家的时间,言语间暗藏不满。
她当队长受挫时,皱眉、闭眼、咬牙的一脸苦相,出卖了她内心的焦虑。
丝毫没有她点评张含韵“他强任他强 清风拂山岗”时的气定神闲。
短视频里文案写得行云流水的她,到了浪姐高压环境下,输出被网友吐槽像“小学生日记”。
密集赛事下本能反应式的口语表达,已经暴露出了她的“底料”。
有网友总结了她的语言风格:“真的真的”很喜欢你,你“特别特别”厉害、我“非常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情绪输出时的词汇量如此单薄,网友调侃她此前的短视频文案都是“预制菜”。
这种"人设坍塌"的反差,让房琪瞬间成了众矢之的。几天时间疯狂掉粉几十万。
房琪其实很冤枉,她从来就没有变过。
01
最近几年大家都很迷恋“大女主”,直到这个所谓的大女主成为你的队长,或者上级……
那种随时随地盯着KPI,盯着向领导汇报进度,盯着你有没有及时回复消息的令人窒息的紧绷感,你是不是能躲多远躲多远。
房琪,从来就是一个真正奉行社会“丛林法则”的狼女。
她在《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中分享过自己的价值观:“和机会相比,脸皮根本不值一提。”
我码字以来最大的感受是,长期坚持更新是一件需要疯狂自律的事。能持续6年保持高频率更新的,绝对是狠人;能成为全网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博主,那是卷王中的战斗机了。
更何况旅行本身是很辛苦奔波的,她一年飞行超过400个小时,一年300天的时间都在路上,每年输出100条视频,在飞机高铁上改稿是常态,如此高的工作强度,足以说明她的努力已经是相当逆人性的了。
这和松弛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种与命运搏杀的习惯与痕迹,对于今年才32岁的房琪而言,很难不会“暴露”在真人秀上。
所以房琪并没有变,她只是从岁月静好的短视频背后走出来,出现在了真正的战场。
在浪姐这样的高压赛事下,面对淘汰压力和团队合作,房琪作为一个没有多少表情管理经验的素人,她只是真实的将自己在名利场厮杀的本能反应与决策,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她慕强,担心60+叶童的“精力”会拖自己的后腿;
她做事焦虑,在非工作时间@队友,称 “习惯将事情往前赶”;
她目标导向,充满了完美主义与控制欲,面对 “无法掌控”的队友与进程,压力大到爆哭;
她在“权威”面前班味十足,起身站立汇报工作进度;
她表现欲强,不甘心做配角,在节目中加入自己的大断独白。
总之,离开了“精心摆拍与大量汤料”的短视频滤镜,真人秀里的房琪就是个典型的职场卷王——紧绷、较真、一点都不讨喜。
但这就是真实的她,一个靠拼命奋斗才能在丛林社会杀出一条血路的狠角色。
02
要说真职场人也不至于让观众反感啊,港女里面,从邓萃雯到叶童,哪一个不是能打、敬业、目标明确的职场卷王?
为什么她们就比较讨喜?
因为你在她们身上,能够看到一种炙热的生命力:有趣、有料、有灵魂,既有“老少年”般的热血拼劲,又能随时笑着接受输赢,带着一种松弛的飒爽。
她们50+、60+的年纪,却有着不输年轻人的帅气、活力、好奇心和包容度。这才是 “乘风破浪”真正的魅力所在。
房琪最让人窒息的点,是她硬生生把 “浪姐”变成了“狼姐”——功利、紧绷、寸步不让。
彭小苒说受不了别人发疯一样给她压力,房琪第一时间回怼:我没有发疯。
彭小苒吐槽说房琪动不动就爱在群里发小作文,房琪笑着回彭小苒“姐,你发的也不短”。
她无法共情到队友情绪,有的只是解决问题的焦灼与条件反射式的“回击”。
她不松弛,焦虑,严肃、孤注一掷,一脸苦相的样子,像极了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在重大机会面前殚精竭虑的“紧绷感”。
这种状态,其实是她一路逆袭的生存常态。一个普通三本生,硬是靠这股狠劲一路杀到了浪姐的舞台,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用力过猛,过度功利,充满了控制欲的工作狂魔。
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全能自恋”,大致意思是“我一动念头,全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当这种全能自恋被破坏的时候,就会产生全能暴怒。
房琪做自媒体的时候,自己对于行程、计划、镜头、服装、节奏都是绝对的掌控者,看看她密密麻麻的行程就知道了,她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这种单打独斗的全程可控模式,帮助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反过来滋长了她的全能自恋。
对于唯一的队友老公,她在访谈里直言不讳:“遇到纠结不定的时候,都是自己在拍板。”
于是很明显的,她将这种长期训练的模式带到了浪姐,她企图让团队所有成员按照她的节奏来执行,将“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体现得很具体。
沟通时间点,档期,她以群里发小作文的形式,希望队友配合。
要不要加rap,她从传播学的角度予以否定。
却在表演时,加入了自己的大段独白。
在这种充满竞争感的舞台上,她的“全能自恋”得不到释放,她内心的秩序感与控制欲,就会被破坏。
“即不能表达全能自恋,又不能表达全能暴怒时,这份能量会转而压制自己,这时,人就会体验到彻底无助。”
如你所见,和很多演员相比,缺乏表情管理经验的她,时常会一脸苦相。
充满疲惫感。
她已经很努力地在压制自己的“无助感”了。
03
武志红将这种“全能自恋”人格的典型表现,描述为“不卓越不配活”。全能自恋,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推动人去追求卓越。
房琪在《真希望你也爱自己》这本书里,分享的就是自己无数次“跟命运死磕”的故事。
两次高考失利,因为文化课9分只差,与中国传媒大学失之交臂。
她形容自己当时怀揣着“巨大的不甘心”,去读了三本民办大学——南京传媒学院。
房琪《真希望你也爱自己》摘录
为了到北京成为主持人,房琪能厚着脸皮给节目组挨个打电话,在门口死等五小时就为推销自己。
刚北漂时。她得到一个厨艺类节目主持人的试镜机会,后来接到一个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你被选中了,我们签合同,一年五十万。”
她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妈妈报喜。
结果等到她再打电话给工作人员时,电话那头哈哈大笑“你忘记了今天是愚人节吗?你不会当真以为自己能赚50万吧?愚人节快乐哦”
这件事成了她心中的刺,时隔多年还会记得这种难过。
2016年,她参加一档女团选秀综艺,名字叫做《加油!美少女》,准备几个月却只留下几秒钟镜头。
依然是这种“巨大的不甘心”,让她时隔多年走向浪姐舞台。
这种“必须赢”的执念,既是她向上攀爬的动力,也是压得她喘不过气的包袱。
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将这种心态描绘得精准:“受这种自恋的驱使,人会渴求卓越乃至完美,因此会特别惧怕平庸,觉得不卓越不配活,从而产生巨大的焦虑。”
在一个短视频里,房琪坦诚地分享了这种深度焦虑的状态。
这种“不卓越不配活”的弊病是什么?
她这时的卓越是没有创造力的。
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一针见血,“纯自恋推动的追求卓越本质上是为了追求权力、聚拢资源,避免自己落在弱小而任人宰割的位置上,这时的追求卓越,其实是为了避免死亡。权力推动着的卓越,内核是死亡焦虑,而创造力意味着生,是死亡焦虑的对立面。”
说白了,她们拼命向上爬的根本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害怕被人踩在脚下。
所以你再看房琪的很多刷屏的金句就懂了,你会发现她只是非常狡黠地通过拾人牙慧,把漂亮的句子,换个场合重新包装而已。
她太知道怎么讨好观众了,这种随时担心被淘汰的焦虑感,让她练就了一身投机取巧的本事。
在浪姐节目里,她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时的大雨,是一生的潮湿。”这句话出自余华。
她点评张含韵的成名句:“他强任他强 清风拂山岗”,这句话出自金庸。
她的金句,“人不活一个点,活起伏”,出自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台词。
她在节目里那句“爱是当你望向我时,所有星光穿透我的心脏,而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上半句的原创是一个网友早年的网易云评论。
有网友将她这一套创作模式,总结为:拼好话。
与此相比,60+的叶童随口说出的很多话,没有华丽修饰,却充满了质朴的生命力。
“今年我的皱纹跟白发都增多了,不过这都是我智慧和爱笑的印记。”
“人生不是跟别人比较,人生就是好好地,友好地跟自己一起,过下去。”
“你很在意别人谈论你吗,你不在意,你不去在意就没事,如果真的不再找你,那就不再找你吧。”
这种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明显比房琪“清风拂山岗”式的漂亮话,更能打动人心。
码字越久我越发现,真正的金句,应该是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里自然流淌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人苦心收集的华丽羽毛。
毕竟收集再多华丽的羽毛粘在身上,也拼不出一个人真正有飞翔力的翅膀。
作为一个靠内容走红的博主,房琪的困境显而易见:她日渐枯竭的创作套路与网友日益毒辣的眼光审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网友辣评她的视频像包装精致的全添加零食。
所以她的选择是,继续去复制成功老路——找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流量池去“被看见”,赌下一个机会。
她的“丛林生存法则”很明显:只要我一直不下牌桌,总有新的机会找到我。
但房琪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所有聚光灯都打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内心还有多少“养分”可以输出?
04
作为一个旅行博主,她真正的创造力来源自哪里?
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说道,
“能力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建立关系时,比努力更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是自恋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这一事物之上,而是臣服于这一事物。不是你个人太厉害了,所以掌握了这一事物,而是因为你臣服,你放下了自恋,放下了你的语气和判断,放空自己,然后你就可以与这一事物相遇了。”
真正的能力来自深度投入,不是你多厉害就能驾驭什么,而是你要先放下自我,完全沉浸其中。就像学游泳,不是靠蛮力,而是要学会顺应水的力量。
房琪缺的,就是这种深度关系的治愈。
这种“深度关系”体现在读书上,是与书本的关系。
她与书本的浅薄关系,在《我在岛屿读书》节目里,早已暴露。
当她和余华、西川、苏童这些文学大家同台时,顶着"才女"人设的她明显底气不足。就像个只会比划花架子的新人,遇到真正的高手马上就露怯了。
房琪自爆上《我在岛屿读书》前做了不少功课,把几位老师的作品都突击补了一遍,还预想了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但最后她做了个聪明的决定——不装文化人。因为她明白,在真正有学问的人面前装模作样,分分钟就会被看穿。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就是实话实说。
所以西川在问她喜欢读什么书的时候。
她如实回答:“学生时代我喜欢读言情小说,喜欢读那种青春伤痛文学,像桐华、匪我思存的小说,然后会看郭敬明、笛安、韩寒,我一直不觉得喜欢这些东西有什么好丢脸的。”
虽然回答得很坦诚,但话里话外还是透着一股"我读书不够多"的不自信。
苏童的回应耐人寻味:“琼瑶带你走了五步,那很好。后来你遇到了托尔斯泰,他可能会带你走五十步。一切相遇,都是值得感激的精神养分。”
在这种轻松氛围下,房琪问出了真心话:“我们现在刷一个视频,可能很快就可以获得很多散碎的知识,那读一本长篇的书,读一本严肃的书,它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苏童的回答说:“我一直觉得阅读唯一的好处就是说让你可以有一个内心生活。一本书,一个小说,引导你进入一种内心生活,你就是比别人活得稍微丰富一点。
但房琪现在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塞满了——赶行程、接商务、拍视频,连睡觉时间都不够。她已经习惯靠刷短视频获取零碎知识,再靠自己的小聪明把这些碎片包装成吸引人的内容。
所以她真实的困惑是,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啃那些大部头的书。
其实大佬们的发言已经在点醒她了,读书就像给心灵施肥,能让你体会到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这才是真正让人成长的营养。
比如为什么李健这样用多年老人机的“避世型”选手上综艺的表现,能反应机智金句频出。为什么他的歌曲,很多都有不惧时间筛选的生命力。因为,他是真的爱看书,与书本建立了深度关系。
他的歌曲《似水流年》的灵感,来源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歌曲《传奇》的灵感,来自他读了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创作《一念一生》时,他专门阅读了《庆余年》的百万字原著,才将范闲的一生娓娓道来;
“才女”房琪真正要面对的课题,她需要建立与书本的深度关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05
同样的“深度关系”也适用于旅行。真正的旅行不是滤镜下的华美视频,而是和遇见的人、事、物产生真实的链接。
就以《浪姐》这段旅程举例吧,房琪那组特别典型。
她们小队在排练时,队长房琪很努力的拽着成员开会、讨论,发表想法,评委老师一句话点破:你们结果不好,一定没有分享过彼此的故事。
说白了就是队员之间没有情感链接,只有事务性的对接。
房琪起身汇报进度的样子,完全就是职场里下级对上级的态度。
反观邓萃雯那组, 50多岁的邓萃雯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共情到管乐身上的竞争压力,看见到管乐心里害怕和不安,想到年轻时的自己。
于是说:“我在可能没什么用,但我觉得给她安全感。”
管乐的回馈是:
“邓萃雯姐姐就在旁边像妈妈一样看我们上课那样子,侯佩岑姐姐就在家里等我吃饭,所以说我一下就能感受到两个姐姐给我带来的那种安全感、能量、和勇气,就是我不怕,就那又怎样,我们三个在一起就够了。”
三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艺人,在高压环境下,找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安全感。
观众为什么会爱看浪姐,真的只想看“赢”吗?大家真正想看的是姐姐们在高压比赛下,展现出的真实情感和精彩价值观,这才是节目的精髓。
什么是旅行里的深度关系?
不是自恋地将自己的意愿、金句强加在旅行上,而是臣服于旅行本身带给你的经历与见闻,放下了你华丽的语言和套路,放空自己,然后你就可以真正地与旅行中的美好相遇了。
早期房琪的爆火视频,你能看到一种粗糙的生活质感,比较接地气,一种没有被“精心编排”的旅行鲜活感。
她爆火之后,一年飞行400多个小时,30多万公里,却不再有多少时间,能真正融入当地原汁原味的生活。
她只是焦虑于行程、拍摄档期、妆发、取景地、剪辑、广告植入等和自媒体运营有关的一切,拍完后,再头也不回地赶往下一个地点。
她当然没有从旅行中获得更多深度滋养。见识没有变成智慧,走过再多地方,心胸也没有因此变开阔。她就像个赶场的演员,忙着完成拍摄任务,却错过了旅行最珍贵的部分——那些能让人真正成长的体验。
如果没有与旅行建立这样的深度关系,就算跑遍全世界,也不过是换个地方打卡罢了。
更多文章合集来自个人公众号:九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