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NEXT不再支持安卓这条路真的走的通吗?
历史上已经有一个用同样的路线走通的例子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一口咬定走不通呢?是因为“人类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么?
列个表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
HarmonyOS | Windows | |
---|---|---|
取代 | Android | DOS |
程序格式升级 | APK -> HAP | 实模式 -> PE |
兼容(套壳)系统 | HarmonyOS 1.0 ~ 4.0 | Windows 1.0 ~ ME |
原生(纯血)系统 | OpenHarmony | Windows NT |
融合系统 | HarmonyOS Next | Windows XP |
兼容旧程序 | AOSP虚拟机 | NTVDM |
巧了这不是,消费者产品线还都是第五代开始换内核的。
唯一的区别是,Windows是靠足够长的时间来积累新应用生态,而Harmony是靠倒逼厂商适配来建立新应用生态罢了。但是即使是这一点也有一个根本相通的逻辑在里面:基础设施提供商只要能直接捆绑足够多的终端用户,那么他就是能够为所欲为,能够大刀阔斧地抛弃旧生态。垄断者的权力本来就是市场赋予的,怎么,当市场做出的裁决不符合他们心意的时候,自由主义者们就变得不喜欢市场了么?
啊对了,你们最讨厌的“行政干预市场”其实也是建立在垄断者权力上的。中国能做西方国家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其基础就是国资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垄断者就是可以这么玩,这也是市场的裁决。中西方市场对比从来都不是“自由市场和行政干预”的区别,只不过是“私人垄断和国资委垄断”的区别罢了。只许私人垄断不许国资委垄断的人,我不知道他们安的是什么心。
至于什么“生态只能绕过不能直接竞争”的谬论,只要举个现成的例子就能直接反驳:W3C就是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故意不兼容IE,靠硬杠给杠赢的。
诚然,W3C能赢,还是拜微软自己作死解散了IE开发组所赐,等微软回头重建了IE开发组,IE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了。那么问题来了,Android有没有类似的自己作死行为呢?
有啊,Google一个商业公司,不讲利润居然为了意识形态主动退出中国市场,这不就是最大的作死?
就算后来Google回过神来了,想要主动迎接下一轮操作系统大战的挑战了,但是你看看无论ChromeOS也好,Fuchsia也好,都还有力回天么?物联网时代,随着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新计算模型的兴起,操作系统格局变天是必然的,但是新的操作系统大战的结果,注定只能由各位选手在全世界最活跃的消费市场——即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来决定。
有些对市场信仰不够坚定的市场信徒,一看市场给出的反馈和自己预期不同,就把眼一闭,曰:非市场也,是行政干预也!他们都能把华为出不了新手机就换成苹果,华为出了新机就回头抢购mate 60的消费者说成是“被家国情怀洗脑”,并强行忽略“换苹果的时候家国情怀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只能祝他们在市场中所做的决策是真的按现实的市场来的而不是按他们自己对市场的想象来的吧。
不懂装懂的人太多了,最后再给某些自以为很懂得人科普点关于Windows NT普及前的Windows知识吧:
- DOS的生态其实和DOS一点关系都没有,所谓DOS生态指的是x86实模式。实模式下程序都是直接跟计算机硬件打交道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是不存在什么操作系统大战的,这个时期的操作系统顶多相当于一个磁盘访问程序和程序启动器。实模式寻址只能访问1MB内存空间,其中DOS为自己以及硬件驱动预留了一部分,留给应用程序用的只有640KB。这也就是比尔盖茨那个著名的“640KB足够用了”的梗的来源,其实比尔没说过这话,他纯是背锅的。
- 操作系统大战发生在x86保护模式诞生以后,保护模式的特点是可以使用32位地址指针寻址4GB内存空间了,但是限制是必须有一个特权应用来接管系统,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操作系统来把程序和真机隔离开,这个设计直接诱发了操作系统大战。因此说,16位升32位是等于操作系统大战本身,而不是等于Windows取代DOS,Windows取代DOS只是操作系统大战的结果。希望觉得我不懂逻辑的知友们,自己能先把这个逻辑关系理顺。
- Windows应用的核心概念是消息驱动而不是什么32位,毕竟最初的Windows应用程序就是16位,32位环境在Windows 3.1的时代是需要安装额外的系统组件才能获得的。那么保护模式是怎么执行16位程序的呢?答案是CPU还提供了一个保护模式下的虚拟86模式,Windows中有一个虚拟机管理器来管理DOS虚拟机,以此提供在Windows环境下用虚拟86模式来运行部分DOS程序的能力。
- Windows能赢得操作系统大战,真正的杀手锏是相比竞争对手更低的资源需求,以及对DOS更好的兼容性。实模式DOS环境Windows一直保留到Windows98中,直到WinME的时候才敢隐藏起来。至于资源需求方面,开发Windows 1.0的时候微软下了很大的功夫来让这个程序能在1MB内存空间中使用,直到Windows 3.1虽然取消了实模式Windows环境,但最低内存需求依然维持在1MB。可以说,能跑DOS就能跑Windows,至少是某个老版本的Windows,才是Windows取胜的关键。至于什么 GUI 交互体验提升,在当年遍地都是,没有 GUI 也敢参加操作系统大战啊?
- 类Unix系统包括Linux,没能赢下操作系统大战的根本原因,也同样可以说间接是因为内存资源需求问题。由于硬件资源有限,直到Windows取得垄断地位为止,x86平台的主流生态就是DOS实模式。Unix生态对于x86来说是外来者,是直到Windows取得垄断地位,并以Wintel联盟的形式带动了x86平台整体升级后,才大规模进入x86世界的。不是说Linux的内存需求有多大跑不到x86上,而是说Unix生态在x86平台上斗不过实模式,必须先由Windows来干死实模式,Linux才能进得来。生态替换,倒逼发展,这都是垄断者才能拥有的权力,而Unix生态不是那个垄断者。
- 直到Windows98为止,Windows(不含NT)都严重依赖DOS生态,DOS游戏直到DirectX更新了许多版本后才逐步销声匿迹,而系统维护工具方面,甚至直到XP取得垄断地位后,仍有不少DOS应用依然由于惯性在为Windows发挥着余热。这导致微软迟迟不敢在Windows中隐藏乃至进一步取消DOS实模式。
- 最后再梳理一遍重点,DOS时代有操作系统竞争但不存在操作系统大战;操作系统大战是因为保护模式而起而非32位而起,但是大家希望用保护模式的原因是因为保护模式能提供32位;Windows取代DOS是操作系统大战的结果而非操作系统大战本身;直到Windows XP对DOS实模式执行了死刑为止,Windows生态事实上都是DOS生态的延伸,是寄生在DOS生态上的;Windows生态和DOS生态的根本区别是系统派发事件与直接访问硬件的区别。
错误的命题+正确的推理=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命题+错误的推理=连错误都算不上。没有知识的自认为的“逻辑”p用没有。我讲技术话题是为了梳理历史,从而还原“垄断者权力”这一根本共性逻辑。可惜的时候些人因为缺乏必要的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知识,以为我是在对比微软和华为的技术,是在搞PPT上那种A公司G公司笑脸哭脸的技术碰瓷。当然更离谱的是:有些人自以为自己是在说纯粹的技术,实际上就连所谓的技术话题都是错得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