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有效的去筛选信息,获取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

发布时间:
2025-01-06 16:36
阅读量:
5

人脑是个反馈&强化的系统,信息过载会导致恶性循环。类似于注意力残留,任何被feed in的信息碎片会在脑子里游荡。

虽然吸收到新信息时,新奇感刺激分泌多巴胺而感到短暂的快乐,但长期只是没有连成线/面/体的碎点,思路越理越杂。而许多自以为是自己的感受/想法,其实只是不经意间pick up的外界的情绪催眠,《三体》里的「思想钢印」的可行性本质也类似。



人类屡试不爽的两个动力源:恐惧和希望。

脑子里感觉有无数争先恐后叫嚣着“我要去尝试”的事,但极端情况下连把它们逐一写出来,做个brain dump都是在多个话题间反复跳转,难以深入…



这是因为进来的知识没有经过消化

-和已有世界观关联

-与自己经验佐证

容易陷入缺乏现实根基的思考无底洞里

知道的“多”,会对事情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偏见。对于外部推荐,时时存在“防备”心理,长期处于fight/flight state状态。



当然只要活着,很难抗拒这些生物本能

危害1:思虑过重,内耗抑郁

危害2:缺乏行动,走不出来恶性循环



解决办法1:养好自己的体能和其它精力账户

学会观察自己脑子里的思绪,不跟着满世界疯跑,学会休息/拒绝/保护自己的精力。

解决办法2:行万里路,去做具体琐碎的事

破开恶性循环是关键。

开始,比想清楚一万件事情更有力量。



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没有自己的实际经历支持的“二手信息”,会造成自己行动和思考的脱节。

智慧是可以在行动中践行思考,知行合一。



越觉得思考和理解是人生的唯一,就越停留在观望的阶段,更加丧失行动力。

比如关于“为什么”,可以问&纠缠:处于depressed状态时,很容易对“人生意义”思考到没完没了;心情比较放松的时候,反而可以考虑到差不多就开始去做,然后边做边调整。



除此之外,睡眠匮乏/运动减少/情绪性进食等不良习惯都会导致体能(的精力)账户透支。

在维持基础功能和睡眠之外,其他时间基本只能做到「被动吸收」的浅尝辄止的状态,很难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系统/结构性思考。



running throughts严重的时候,大概率连binge podcast/视频时也不开心。恍惚到凌晨,但神智已经出走跑空,这种时期多半会感到不仅破除恶性循环很难,连待在这个循环里也很难受。

唯一解决焦虑(在休息好的前提下)的办法就是去做事情;而非想象一百种可能性,或100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不知道如何入手的话,就从能让你觉得“心安”的事情开始,做一些能做的小事,比重复给自己习惯性塞“知识”要能破除恶性循环得多。

在这个基础之上追求「实践出真知」,并反复迭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