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经济会回暖吗?
政府比民众更迫切的期待2025年经济能回暖,于是开启了适度货币宽松政策。什么叫适度货币宽松政策?那就是不计代价的超大规模放水,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通货膨胀。目前M2超过300万亿,比欧美M2总和还要多。只要一半流入市场就是150万亿人民币,那什么债务都能稀释掉50%以上,于是各地方的债务就化债成功了。问题在于经济回暖的前提是居民消费能大幅度增加,可国民负债或将在2025年提前到来。截止2024年5月全国已有8亿人负债,仅是信用卡逾期金额就已超过2000亿元(有的新闻说是3000亿元),人均负债高达14.3万元,更为严重的是有2.4亿人正陷入无法按时还款的困境。中国可以免除17个非洲国家超过2百多亿美元的债务,为什么不能免除大多数居民的债务,从而真正促进国内的消费呢?
在这些负债人群中80后和90后的占比高达8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国内的债务危机已经十分严峻,这是造成经济陷入停滞的真正原因。这场债务海啸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谁推动年轻人背上巨额债务?中国的债务危机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后实行商品房制度,从此用房地产拉动经济成为不二的选择,再配合2001年加入WTO使中国真正融入了世界贸易的大家庭。由于外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增加,于是就有了购买房产的基础群体。各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获得了巨额的资金,于是公用事业和基础建设便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其中政府举债投资成为拉动GDP的主力军。而居民鉴于对未来经济充满信心,因此敢于负债30年不惜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成为房奴,从此一亿购房人开启了漫长的负债人生。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也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外贸出口。为了避免经济下滑,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刺激消费,迅速推动了经济增长。当然这种政策也埋下了巨额债务的隐患,因为任何投资都需要回报,但政府很多投资却变成了形象工程、烂尾工程或亏损严重的工程项目,从而造成巨额债务无力偿还。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用GDP数据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指标,于是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不惜举债胡乱投资。如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为了政绩疯狂且盲目举债搞投资,在2018年底他被免职时,独山县欠下的债务已高达400多亿元,但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才刚过10亿元,因此这种债务规模仅靠独山县自身连利息都无力偿还。
到了2011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不得不再次加大投资力度,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债务负担。到了2015年债务危机的苗头已经显现,下半年遭遇股灾同时美联储开始加息,造成国内经济压力暴增。为了防止经济滑坡,政府在2017年降准降息并且再次加大了基建投资,进一步扩大了债务规模。除此之外,国内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热钱,大幅推高了房价。这一举措虽然短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房产泡沫和债务风险。
到了2018年沉重的债务将经济拖入困境,此时美国精准的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造成出口大幅度萎缩。为了弥补这一缺口,政府不得不加大对国内投资,又加深了债务负担。2019年本应该是解决债务危机的关键之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有的部署。疫情不仅迅速消耗了居民的储蓄,还使得城投和房地产企业债务飙升,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公司暴雷直接冲击了金融系统的安全,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时地方债和房地产债务开始相继违约,造成大量企业裁员甚至倒闭,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收入。2023年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债务危机已然无法逆转。
截止2023年6月底,中国大陆非金融部门债务余额达到523846.74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07.5%。
2024年随着失业率大幅度上升,民间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下降。而2023年超发的26万亿货币大多都不在市场流通中,并未有效的加入到经济的循环,货币流通缓慢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通缩。目前全国断供的房屋已经超过1千万套,其中烂尾楼数量突破500万套,显然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使用房地产拉动经济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过度透支居民未来30年的收入就属于竭泽而渔了。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要理性发展房地产的前提是不能过度透支居民未来的收入,那么中国经济也不会突然失速造成难以扭转的经济通缩。
对照日本失落的30年,在2023年日本人基本上还清了上一代人的房贷之后,经济开始复苏。那么中国经济回暖至少也要等到这一代房奴还清房贷之日,最起码应该是20年后,居民才能恢复正常的消费能力,届时也就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的信号吧。除非政府能够有大魄力的免除大部分居民的债务,尤其是烂尾楼的债务,同时修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正常贸易往来,否则经济回暖将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