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嫁给杨振宁是爱情吗?
翁是我们院儿里哪家老师的亲戚,侄女外甥女之类的。当年吃瓜吃得一手且近距离。据说“读书读得好,比男的还会读”。
但终究我不是她本人,说什么都是捕风捉影,我只说曾经时代风貌。借此话题缅怀。信的人信。
不要拿现在这个时代趋利、物质化的社会环境衡量当时的事情,那个时间院校里不管是师生还是生活在院子里的子弟,都还是很崇尚科研、文艺,对精神的追求大于物质的,杨振宁在当时这个群体眼中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教授女儿”四个字的分量堪比如今“拆二代”“富二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主流思想,虽然学者当年不是社会地位最高收入最好的。人们对学识的向往,学识在社会的地位不亚于钱、权,或者说对权利金钱和概念,是模糊的。
现在喜欢晒名车、名表、存款房产证,但是当年真的不是这样的。时至今日,外公那辈人的爱好仍是出书,是将当年从国外带回的绝版外文书籍无偿捐赠图书馆,是把曾刊有自己文章的读物一本本存下来。这样的爱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痕迹。
长辈们从小教我的是你以后长大要做个才女,记得小时候四五岁时我问过妈妈才女是什么,她说才女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问她那怎么能变漂亮呢,她会笑着哄我说背点唐诗吧,唐诗是美容的,你多背一首诗,鼻子尖儿就变白一点儿,我也真的会背完了就挨个问家里人我鼻子尖白了吗,我是不是又变好看了一点?那个时间被骗得团团转的我,后来听闻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这些东西放在现在的社会可能没有什么用处了,情义千斤不敌胸脯四两,满腹经纶不如账上千万,但它们是被重视过的。
沧海桑田院校不复当年,早早反应过来的人挥挥衣袖只带走些许精神,社会风气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所有的揣测都围绕钱与权,仿佛世间再没有其他能左右人的事情,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不想评价这是好是坏,但不要因为眼下种种,去否认精神追求大于物质追求的“乌托邦”存在过,或正存在于谁的心里。写到此处,不禁要潸然泪下,这一年的翁帆是怎样我不知道,但曾经有过某个时代,某群人灵魂的某个部分,能作证,不单纯围绕物质,发乎于精神的爱情,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