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对手真的从来不是小米吗?
我既不是花粉也不是米粉,但是我一直在观察这两家公司,抛开粉丝们之间的争斗,我尽量中立的说说他们的区别。
小米是家上市公司,它的使命就是追求市值,追求利润,追求规模。
华为不一样,华为就是单纯的怕死。
所以我们能看到小米的经营方针是很稳健的,不追求一步登天,追求稳扎稳打。看清楚的领域,就多投入一些,看不清楚的,就投一点试试,不行就及时止损。小米的特点就是顺势而为,追逐风口。从MIUI,米聊,到手机,到智能家居,到汽车,每一次风口都踩的极好极准,不成功的米聊果断就砍掉了,SOC一代不成功也果断砍掉了。正是因为雷军不激进,踩点好,所以小米实际上是以很小的资金量就成长起来了,第一轮投资仅仅以500万美金启动,等做出一轮成绩之后,很快就估值过10亿了,再适度进行融资,融资节奏处理的极好,所以小米上市以后,雷军还能手握24%的股权,这在500强这种量级的企业里,是非常罕见的。老一代的BAT这些企业,创始人股权都稀释的非常少了,新一代的也只有拼多多和字节是股权相对集中的。以雷军的融资能力,百亿千亿都不是问题,但是股份就很难保住那么多了。所以小米的确如他们宣传的那样,不光是产品很有性价比,资金的使用,股份的使用都是很有性价比的。以性价比为经营哲学,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米,稳步发展,没有惊喜,也没有惊吓,产值和规模稳步向上。
华为在2007年之前,可谓是跌跌撞撞,几乎没几天好日子,任正非压力大到甚至都走到了抑郁症的边缘,从过去惨痛的经历中,华为获得的最大教训就是,技术才是最强大的力量,是华为梦寐以求的护城河,所以我们会看到华为这十几年来疯狂的研发投入。没有足够深的护城河,华为就睡不着觉,总觉得自己明天就要死了,这是刻到骨子里的危机意识。所有事关生死的领域,都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必须自主可控,所以你看现在华为搞的东西:芯片,操作系统,AI,通讯,手机,汽车,每个领域都有市值万亿美金的公司,而华为是全都要,只要少一个,它就觉得不安全,而这几个领域,没有一个对手是好弄的,都是要拼上身家性命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好在华为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有个谁都比不上的杀手锏,那就是组织力。所谓组织力的意思是一万人的部队你能不能发挥出一万人的战斗力,无论是军队还是企业,到了这种规模,内耗都是极为夸张的,为什么430万国军打不过120万解放军,组织力就是最根本的答案。华为的组织力大概是全球第一的水平,20万人的巨型公司,像个百人公司一样,有着灵活的身段和极高的效率,这就让华为的研发投入效益极高,华为花1块RMB,大概比的过美国同行花半个美金,而华为疯了一般的投入研发,就是要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到最大,而要支撑华为投入如此高的研发投入,还要支持公司内员工每年700亿的分红,就需要非常多的利润。而要获取这么多利润,又要在很多的领域投入非常多的研发。华为像是在走钢丝,走的非常极限,一个最怕死的公司,却做着最作死的行为。
所以华为的对手是小米吗?是的,华为在汽车,手机,智能家居领域都和小米有竞争,在手机领域,苹果是华为最大的对手,华为看中的是高端高溢价的市场,实际上和小米的竞争是错位的。在汽车市场,两者也是错位竞争,直接冲突不大,在 IOT市场,华为发力不多,现在基本是小米压着打。
但在其他领域,华为的对手是微软,谷歌,高通,爱立信,思科,英伟达,特斯拉,甲骨文,亚马逊,Openai等等。。。这些竞争对手的规模加起来,也就相当于100个左右的小米,当然这么说也不公平,小米自己的对手也值很多个小米。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预测,小米还会顺着这条稳健的路走下去,如果小米资金充裕了,他们也会投入更多的研发,开辟更多的赛道,也许每年能保持10-30%的增长,还能持续5-10年。而华为呢,在美国的全力打压下,如果它玩崩了,会死的很惨,会被拆分肢解,但是如果华为熬过去了,它的成长性会非常可怕,可怕到难以想象。
今天再展开多说一点,我们古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是个什么概念?天是指天道,可以理解成万物运行的规律,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做的事情要符合规律,两者要相配,这样才能成功。我们就拿毛教员来举例,在井冈山确认了游击战的战略思想,这是符合当时环境的最佳战略,不和强大敌军正面对抗,用游击战的方法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削弱敌人,壮大自己,这是教员找到的天道。但是游击战对队伍的素质要求极高,于是毛教员后来就进行了土地改革,三湾改编等一系列动作,逐部将红军打造成适合游击战的组织,后来再经过反围剿和长征的反复磨练,最终打造出这支战无不胜的红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我们再看华为,也完全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发展的,首先任正非抓住的战略就是发展技术,通过先进技术的落地,换来可观的利润,再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到研发当中,获得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再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利润,如此无限循环。所以我们看到华为多次砸锅卖铁的进行研发,无论是早期的借高利贷研发交换机,中间几十亿押注3G技术,后来成立海思每年必须烧光4亿美金,每年给海内外各大高校捐款合作,现在每年投入1600亿资金研发,都是基于技术为本这种战略思想,这就是华为所找到的天道。
接下来华为要做的,就是打造适合这种战略的队伍,所以我们会看到,华为对人才的重视,从90年代就开始高薪从各大名校招收人才,到现在聚集了20万的各种人才,甚至还有数百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其次华为建立了集体制的股东架构,创始人只保留0.6%的股权,99.4%的股份都分配给14万普通员工,每年光是薪资就是国内同行最高,就算对比谷歌苹果也处在一个等级,更不用说每年高达数百亿的股东分红,这基本上就是全球最狠的分钱机制。在当今的社会,企业不可能要求员工像红军那样为了理想而牺牲,但是可以为了金钱而奋斗,这是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是任正非的远见和魄力。
仅仅是会分钱还不够,1998年,华为在IBM帮助下启动了长达十年,以IPD为先导的组织变革,这场变革目的就是打破大公司内的官僚体系,强行进行组织再造,就是要追求红军那样的效率和执行力,为此任正非下令,所有阻扰变革的人一律开除,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强行落地,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这就是华为的三湾改编。在之后的十多年里面,华为的队伍仍在不断地经受磨练。
至此,华为终于完成了天人合一的企业构建,从2007年开始,华为逐步进入高速且平稳发展的快车道,在华为进入的重点产业赛道中,几乎无往而不利,被人戏称为行业百草枯。给光伏产业搞技术支持,发现当时的逆变器不太行,随便做了一下,就变成行业中的绝对老大,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直到2019年,美国对华为史无前例的打压来临,华为一度陷入困境,但是到了2023年,我们都听到了那句话:轻舟已过万重山。华为经受住了考验,度过了企业创办以来最大的危机。现在的华为,在全球前十的科技企业面前,虽然还显得很弱小,但是战场就在眼前,华为已经在各条战线上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在420万国军面前,我们120万解放军何曾退缩过!
所以,这样的华为,将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真的不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