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哪些破坏?
最大的破坏,就是引入了一整套民粹主义世界观。什么是民粹主义世界观呢?我们说说看,看看身边这种世界观的人多不多?
1、鄙薄一般文化,反对文化崇拜,对科学文化采取极端功利态度,以道德主义为评价精神文化的最高标准。
认为科学技术没有用,而是强调道德立场的评价,有着强烈的反智主义影子。认为文化也沾带了罪恶的气息,克鲁泡特金扬言:“关闭一切大学……我们不需要为少数人建立的大学”,他认为他们需要的只是医院、工人、作坊和工人学校。巴枯宁宣称,实际斗争即“科学”,号召青年们“抛弃这些大学……到民间去吧!你们的战场、你们的生活和你们的科学就在那里。” 反文化崇拜,可见诸标语、口号、宣讲之中。讲话、口号、宣传文章,必须简短、有冲击力,只用 “接地气”、易懂性,不能用优美文辞感召,也不能动用科学或文化理论。
2、道德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他们宣称只要有用的东西,只对目前迫切的问题“有益”进行思考,只要对革命“有益”,只要对近期问题进行强有力迅速(不管其后果)的解决。他们对抽象学问、理性学问、纯艺术作品、尚不知有何用处的技术或理论视而不见,还把其当成“贵族式”的奢侈品。他们“只对自然科学、政治经济等感兴趣。”
3、道德政治至上原则。民粹派的心灵是道德化的,它对世界的一切都采用特殊的道德评价。要求个人的严格的自我牺牲和私人利益对社会事业的绝对服从。
4、目的高于一切。只要目的是纯洁的,不择手段也是可以允许的。正如民粹派在《革命者的基本信条》中写道:“凡能促进革命胜利的一切都是道德的”。
5、宗教的偏执性。俄国没有“中庸”的世俗哲学,而靠宗教维系道德秩序。在宗教改良前的俄国和众多一神宗教国家,宗教教条主义和批判哲学通过全民信教渗透进国民性,甚至延续到近现代。这种起源于宗教斗争的“斗争哲学”,使民粹派奉行批判哲学,把斗争绝对化,到后来其教条主义的偏执性有增无减。
6、世俗化的宗教版本。预报了一个模式,暴力的、破坏性的无产阶级革命,伴随着一小段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是崭新的社会……这个模式符合传统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的那种上天启示的模式。
7、崇拜抽象的人民,却敌视一个个个体。他们认为人民整体是很伟大的,但是具体的人民总是判断有误,所以需要一个代表代替他们去理解世界。
这些东西,都是伴随着苏联文化的涌入而出现的,并且在中国更加极端化了。
并且很多概念,都是苏俄化概念,盲目套用在中国历史上。
譬如说,“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被泛化为一切观念体系都是意识形态性质。而忽视了,意识形态是植根于基督教传统之中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世俗宗教的模式,是带着强烈的救赎观念的观念体系。但是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整体的救赎观念体系,只有个体的修行模式。
所以大量的人不加区分地认为儒家、道家都是意识形态,这都是错误的。
再如,阶级斗争这个概念,也无法用于中国。中国古代的主要的矛盾,不是经济活动中,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是官僚专制与民众之间的官逼民反的矛盾。
甚至连阶级斗争这个概念自身,也从西欧阶级斗争转向了苏俄模式。在马克思原意上的阶级斗争是泛指一切反抗资本主义的经济斗争模式。因此西欧的罢工,工会,都属于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行列。但是列宁声称,工人的阶级斗争并不会导致反对资本主义,所以需要有个代表代替他们去斗争。于是连阶级斗争这个概念都实际上被苏俄化了。阶级斗争变成了宗教斗争的代名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