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可以撑到20世纪才灭亡?
对自身的反动性有清晰的认知。
这句话绝不是在阴阳怪气,而是对清朝近三百年成功的封建统治的总结,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术登峰造极的封建王朝,带清赢,就赢在这句话上。
中国人是善于总结的,我们的文化最擅长的就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清朝,就是中国总结文化的集大成者。清朝作为一个合法性极低,受人民普遍敌视的殖民政权,之所以能够维持三百年,其原因就在于,带清对于前朝经验的吸取,对于封建统治认识的深刻,均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大清对于自己的统治,基本可以总结为一个规则怪谈:
1.统治是所有行为根本目的,维护统治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原则。
2.统治需要一支队伍,任何时候都要喂饱他们。队伍越强大,统治越稳固。
3.统治和国家往往是一体的,如果统治和国家有冲突的时候,抛弃国家。
4.人是统治的基础,不服从统治的人不是人,是危险因素。
5.对于危险因素,必须立刻清除,不要心存幻想,不要心存怜悯。
这些话说起来可能很简单,道理也很好懂,但其实如果你真的复盘一下中国历史,你会发现,真正能无情的执行这几点的王朝,只有带清。
由于先天性的缺陷,带清像一个体质极差的病人,生活拈轻怕重精神高度紧张,几乎天天给自己做体检,这种极度小心的态度,反而让他比那些健康但作死的病人(王朝)们活的都长。
首先,是执行力的差距。
从阶级角度讲,所有的封建王朝,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大帝溥仪,都是站在劳苦大众对立面的剥削阶级,其反动性是阶级属性所决定的。阶级暴动(农民起义),是无可避免的,必然到来的,一个理性的封建统治者应该做的,就是在暴动之前积攒足够的镇压力量,尽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本盘。
但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都缺乏这种基本盘意识。
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权威来源于暴力,暴力依靠军队,军队需要供养,供养则需要官僚机器来榨取财富。这是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把这一点贯彻到极致的就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苏丹十分清楚自己统治权威的来源——军队,所以其统治手段也只有一句话:“让军人发财,其他的事不用管”,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官僚机器,直接搞包税人制度,把税收上来供养军队就够了。
乍一看,这个统治术十分粗糙,可结果就是奥斯曼帝国存在了六百年。然而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有很多很多的中国皇帝想不明白。
原因是,我国的儒家文化实在是太强大了,虽然历代王朝的本质都是外儒内法,但儒家的意识形态占据了完全压倒性优势,导致皇帝只要稍微拎不清一点,就会相信一句正确的废话——天子,有德者居之。
在中国历代皇帝里,当仁君成为了一个政治正确,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什么“社稷为重君为轻”,什么“王与大夫共天下”等等。历朝历代的士大夫,经过代代洗脑,终于让皇帝相信,他们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德行”,而德行的评判标准来自于士大夫。所以,我国的绝大多数王朝最后都变成了“让士大夫发财,其他的事不用管”。
然而,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这其实是不对的。
官僚机构存在的意义,在于供养暴力机器,当官僚本身侵吞了太多财富时,官僚机构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官僚本身不具备暴力能力,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官僚也不具备忠诚度。
所谓基本盘,指的是无条件忠于统治者的,具有暴力优势的队伍,而这个队伍并非文官。
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年代,清朝皇帝们并没有悟透这个道理里的阶级因素,但他们的民族特性却歪打正着,由于小族临大国的特性,极大的不安全感让清朝皇帝一直执着的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基本盘。而我国的历史已经多次验证,中国最有价值的暴力基本盘是什么群体——军事地主集团。
从战国的秦军,到唐朝的府兵和藩镇牙兵,到辽金元的军事贵族,到明末的关宁军,军事地主集团一次次的展现出了其惊人的战斗力。而带清则一直致力于供养着自己的军事地主集团——八旗,哪怕最后这个群体已经完全走样变形,但带清还是鉴定的维护它。
因为,清朝的皇帝从入关开始就明白,当生死存亡的关头,真正能豁出命的绝不是平时俯首帖耳的文官团体,而是这些割不断关系的老兄弟,哪怕他已经腐朽不堪,哪怕他已经力不能战,但是他忠诚,他能无条件的站在自己这边,而那些新的依附者不能。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天王苻坚选择了相信新的依附者,他将自己的同族纷纷派到各地,导致都城流传着一句话——“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这句话时刻印在清朝皇帝的心里,导致他们坚定的维持着八旗群体直到最后。
事实证明,这是有用的。
除了暴力优势外,八旗更大的意义在于,由于八旗的存在,导致汉人官僚从始至终没有完全掌控清朝的统治机器,清朝皇帝拥有一套从属于自己的统治系统,可以随时弥补,替代官僚机器。
最终结果就是,明朝看不到的问题,清朝看得到。明朝做不了的改革,清朝做的了,明朝收不上来的税,清朝收的上来。
所以,在明朝亡国的时候,国库穷的能跑耗子,而带清直到灭亡的前财政收入还能屡创新高,区别就在于,清朝皇帝真有一个站位坚定的基本盘,不至于被官僚机器愚弄到死。
第二,除了执行力上的差距外,清朝还有另一个优势——不拿人当人,低人权优势。
对于高合法性王朝来说,皇帝极其在意舆论观瞻,毕竟自己身后还希望获得“仁君”的名声。但清朝则完全没有这个顾虑,因为他本来的合法性就是负数,你再低还能低到哪去?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崇祯多次出现了“剿抚不定”的问题,在剿灭和安抚之间来回摇摆,严重影响了镇压局面,因为皇帝心中有顾虑,如杨鹤提出了“元气说”同样影响着崇祯——人民是国家的元气,杀了起义军,没了人民,国家伤了元气怎么办?
这个问题对于清朝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根本区别在于,崇祯是将国家与王朝统一在一起看的,而清朝将王朝与国家分的非常清楚——什么TM元气不元气,任何威胁到政权的人都必须毁灭,其他的不用管。
所以,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爱屠城的大一统政权,身为政府的清朝屠起城来毫无心理负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政权不能保证,则国家的存在毫无意义,他们像一个客居在别人房子里的过客,只要自己今天过的舒心,他们并不在乎透支房主的水电费账单,毕竟自己随时有可能走。
所以,清朝才能产生曾国藩这种极品,按照曾氏理论——人是一切造反的根源,把人都图图了,就没有人造反了。这一套波波看了都说极端的理论,在清朝居然能公然执行下去,就是因为其与清朝的统治逻辑是高度契合的。而且事实证明,这个理论还真是有用的,人真的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真杀光了也确实有用。
第三,是由于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清朝的统治政策极具灵活性。
由于儒家士大夫的话语权较低,导致儒家意识形态对清朝皇帝的压力很小,而又由于将国家与政权分开看,导致清朝统治者在卖国时毫无心理负担,签起条约毫不手软。
晚唐丢了西域,被唐朝人蛐蛐了上百年,宋朝对金朝称臣,被后人蛐蛐了上千年,嘲讽南宋的作品多的能写本书。我大清丢香港丢辽东丢台湾丢外库页,丢新疆丢东北丢蒙古丢西藏丢滇西,有的全丢有的半丢。赔英法赔日本赔沙俄赔八国联军,然后呢?
也没咋样。
对于清朝皇帝来说,政权是他的账户,国家是他账户里的财产,只要不被销户,财产的数字多寡都是可以谈的,这让清朝在对外政策上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但凡明朝政府能拿出这个态度来,又何至于非要跟后金死磕呢?
在这样的灵活性下,导致清朝成功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熬了整整七十年没有被列强抛弃,毕竟身段如此柔软的统治者,实在太难找了。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其实只是清朝的一部分成功原因(因为我困了不想写了)但是总体结论是对的——对自身的反动性有认知,绝不既当又立,这才是我带清能续到1912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