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入驻难不难?难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5-01-05 15:33
阅读量:
22

坦白说,即便如今2024年“天猫”开放“免年费”等政策后,看似门槛越来越低,实际“入驻条件”还是比较高的;

至少对于想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群体来说,难度很大。

比如明面上的条件,需要合法经营两年以上的一般纳税人公司,并注册资金100w起,同时注册商标为R;

就这些“基础条件”,至少拦下一大半卖家了。

再者,就算达到“基础条件”还不够,并不能100%“成功入驻天猫”;

毕竟平台是个商业体系、资本运作的盈利机构,肯定不会随随便便让一些三流九教、毫无根本的“品牌”浑水摸鱼;

平台用户就那么多、品牌卖家也那么多,没必要放进一些没实力的卖家;

就像王府井、美美百货等等高级商场一样,即便有钱可以进场,但他们也肯定不会放进一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杂牌;

能理解意思吗?

所以,咱们要想提高“入驻天猫”的概率,除了台面上的“基础条件”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建设”及“时机把握”。

我分享一些我公司反复实践的窍门,你们多琢磨琢磨吧。

首先,“入驻天猫”就跟做生意的淡旺季一样,在不同阶段中,平台会“清除”一些未满足平台综合考核的店铺、也会有一些经营不下去主动退店的卖家们,这就出现“空档”了;

这跟春运回家“抢高铁票”的原理,一样一样的。

那么,以平台三个月试运营为一个周期、又以双十一及春节前后为退店潮,大家应该能琢磨出“最佳时间点”了吧?

再说透,就没意思了,我可不想被一群吃这碗饭追着喷。

其次,踩着“时间点”之前,做足“基础建设”,比如多开几个网店卖该品牌的相关产品,顺带着刷一刷销售额;

同时找一些“新闻源”造造势,比如品牌故事、研发过程、工厂扩建等等;

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平台“招商政策”中最本质、最实际的条件,让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资讯来判断“品牌”的实际实力,从而评估“入驻天猫”后能带来多大效益。

这跟咱们公司招聘一样,很现实很残酷的;

咱们招来一个新人,肯定会多维度了解他的工作经历、专业能力、个人瓶颈、期望待遇等等基础情况,接着通过询问交流来判断其真实性;

就是怕招来个半桶水,花了钱不说,还捅一堆篓子。

没毛病吧?

平台也是这个性质。

所以,咱们做的这些,也就是最大化符合对方的心理标准。

当然了,你们要是跟我一样有两三家实体店、加盟店,那就更简单了,通过率会更高一些。

然后,多琢磨琢磨入驻的核心之核心:“运营计划书”!!!

上述的条件、操作,只是众多求职者的“简历”,而实际上的“面试约谈”就取决于“运营计划书”了。

就像咱们招来某个新人,不论他是基础岗位的还是管理层,咱们都想知道他来公司可以干些什么具体工作、干出什么成绩、带来多少效益;

以至于他简历上的个人介绍、基本情况,长得帅不帅,那都是走个过场。

没毛病吧?

所以,这种“运营计划书”就得基于咱们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上述的基础建设,该浮夸就浮夸一点,别太实诚了。

我再以自身经验,说的透彻点,你们自己悟吧;

比如说,我司经过多家实体及工厂建设等等经营经验,充分调研淘宝的市场需求及竞争环境,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年销售5000w;

然后概括自己的产品优势、预计投入多少广告费等等(这里我就不说详细了);

就像我早个把月为了新注册的天猫(卖狗粮)招聘“运营经理”一样,人家说,曾在山东狗粮产业带就做过某品牌网店,年销售8000w;

在来我司面试的时候,充分了解我司的产品,并分析了目前市场环境,该从哪着手、侧重什么环节、实现3个月销售达到什么程度、愿意下个军令状……

这么一个人,不管是不是人才,但至少用心了、更有魄力。

换成你们是我,会不会给他个机会试一试?

最后,“入驻天猫”成功后的前三个月考核期,才迎来真正的商战沉浮,是骡子是马也就这三个月的验证期了。

这里我得多句嘴,新手们最好从个人c店或企业店开始,不要轻易搞天猫。

就我接触过很多很多新手卖家,包括我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们,绝多数都是厂家、实体老板,并不了解平台规则、也不熟悉相关玩法、更不适应网上的竞争环境及淡旺季节奏,于是搞了几个月天猫要么亏得半死、要么打几个月酱油;

何必呢,辛辛苦苦绞尽脑汁的入驻天猫,结果玩了个寂寞。

我还是得多句嘴,与其冒这么大风险瞎折腾一场,真不如买条好烟、买瓶好酒,找找身边做电商的朋友请教请教,远比一脸懵逼的烧钱强得多。

就算你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那就在网上找个靠谱的人“系统学习”。

因为,电商是个非常灵活、即实的生意,大家必须从0-1、再从1-10、接着10-100的过程由浅入深的学习及实践,这里涉及的不止是每个阶段的实操,还有每个阶段的运营逻辑;

这肯定没法碎片化、跳跃式的学习及操作。

就像考驾照一样,直接跳过科目一科目二,就从科目三开始,九死一生。

我有时很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开厂、开实体的老板们,明明懂得这些道理,也明知道自己不懂也不会,却偏偏心存侥幸?

有什么好侥幸的呢,这几乎是大概率失败的结果,都做过生意这还看不明白啊。

赚钱这回事,不论哪行哪业,肯定存在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这一说,逞强啊、自负啊,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消耗。

真等到耗完所剩无几的资金、耗上几个月,说什么都晚了。

相信我,陈sir不骗你,更不害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