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抨击中式教育呢?
大学有一挺抽象的哥们,人称0.5哥,但他并不是男同。
0.5指的是他的高考排位,即前0.5%,据说他十分不偏不倚地考到了这个位置,否则他应该改叫0.4哥或者0.6哥。
每次遇到什么不顺,或者认为不公平的事,他就会以0.5%起手。
比如“我们明明都考到了各个省份前0.5%,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对象,我不配拥有一个前0.5%的优秀女性吗?”“我都找不到对象,剩下99.5%的人怎么办呢?”。
同样的句式可以套用在找工作,赚钱,996等任何有关无关问题上。
有前辈大概劝他说,成绩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指标,决定不了所有的后续产出。他说成绩本身也是一种综合评价指标,跟他的聪明才智,颜值才华,勤奋刻苦都有关。
乍一听挺有道理的,感情他是在训练VAE,只是bottleneck有点窄。
其他人到后来估计是懒得答他,我是不敢答他。因为我考不到前0.5%,我心想他是不会服我说的话的。
临近毕业哪会,0.5哥大概是没保上研意志消沉,加上不知从哪听来我们学院外校生源差的消息,开始散布消息说他没保研是瞧不上,“不屑和普通一本的人为伍”。
这时就有人告诉他,普本能保上来的,大概也是年纪前几名,很可能人家也是前0.5%。
据说他涨红了脸,说些什么名校50%大于普本前0.5%,什么高考最重要,这些人为什么不复读,要到读研跟他争(其实并不会)的怪话。
之后直到毕业,再见到他的时候都是蔫巴巴的。
他是可笑的,对下等级分明,迷信高考,沉浸在过去的优绩中,这些都使得他难以进步。
他也是可怜的,他已经足够优秀了,但历练和挑战接踵而至,让人喘不过气,无法松懈。或许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人能教他怎么做。
“松懈就要被超过”,极低的容错率让人时刻绷紧。如何破局,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的答案。
看到评论区的一些讨论,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有人说作为0.5哥的同学,我们也大多前0.5%,他并没有值得优越的,这个确实。
仔细想想,他说这话时不像是炫耀,自满的心情,更像是一种近乎示弱的求救信号,他在寻求他认为“同层次”的人的开导,他想不通。
或许,他希望我们对他说一声,“是呀,我们已经很优秀了,不要焦虑了,车到山区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但那会大家各有各的烦恼,都在一门心思给自己找出路,并没有顾及他的想法,也懒得给他提供情绪价值。甚至有人会把他当小丑,幸灾乐祸寻开心。
仔细想想,他跟我们诉说这些,可能是指望我们拉他一把,但最后收获的更多的是嘲讽。
站在他的角度,或许他过于天真,没有意识到同学间存在的竞争关系;或许也有些封闭,没有同学以外的社交圈。
评论区的朋友,包括我破除优绩主义的契机,恰恰是结识了“很不一样”的人。比如本科不太好的,有钱的,练体育的,玩艺术的。
反之,生活在同质化极其严重的圈子,就势必会卷起来。一个圈子要都是精致利己者,很快会演化到互扯头花;一个池子里都是食腐的鲶鱼,最后也免不了自相残杀。
有人笑话0.5哥,有的人在照镜子,有的人认为排位比0.5更高就能避免重蹈覆辙。想要摆脱这样的轮回,就要主动去跳出这样的体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破局之道,隐藏在你我从未体验过的人生经历中。放下对优绩的偏见,结交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也是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