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大功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发布时间:
2025-01-03 17:10
阅读量:
3

来个劲爆点的推论吧。

韩信死于汉初争太子一事。

刘邦根本没想要韩信死。跟杀功臣也没半点关系。

要韩信死的是萧何,吕后亲自动的手。

汉十一年春,刘邦自领中路军收复邯郸,围攻东垣(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陈豨的叛军大势已去。刘如意的赵王之位坐稳了。

刘邦是带着戚夫人和刘如意出征的,故意让刘如意和功臣将领们之间搞好关系。刘邦还不时在功臣面前夸奖刘如意,说这孩子真像我(如意类我)

这啥意思,功臣将领们听不出来吗?

刘邦准备让韩信当赵相国,辅佐赵王刘如意。接下来就是准备换太子。

对于萧何和吕后这些太子派来说,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情况。

韩信是什么人?要是放他出去当赵相国领军,曹参的齐国、楚国和荆国那都不用说了,都是韩信的旧部。灌婴、周勃、樊哙和郦商,食邑五千户以上的这些军头们,别看领军平这国灭那国,嚣张得很。

可他们哪个敢支持太子跟韩信和赵王干仗?

天塌了。

萧何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犹豫,立刻与吕后商量,要行动。准备好之后,萧何派人通知韩信。说皇帝有诏令,让你入宫,要委任你去赵国当相国。这事非常重要,你不能推脱有病而不来接诏(虽疾,强入贺)

韩信一听,觉得非常合理,没有防备。刘邦之前可能就给他透露过去赵国的意思,韩信当时估计也同意了。

没想到,韩信一入宫就被伏兵拿下,直接斩杀(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接着夷三族(遂夷信三族),国除。

整个过程中,吕后这个老太太的狠辣手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韩信之死,引发了汉初朝局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极为深远。

《淮阴侯列传》里描述“且喜且怜之”的态度,并不是刘邦得知韩信之死后的真实反应。刘邦的真实反应,记载在《萧相国世家》里。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长安发生这么大的事,刘邦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上已闻淮阴侯诛)。并不像《淮阴侯列传》中写的那样,韩信被杀,刘邦压根不知情,是打完仗带兵回长安后才知道的。

刘邦的真实反应是什么呢?

刘邦立刻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增封食邑五千户,还派一个都尉带五百人给萧何当卫兵(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刘邦的封赏,表面上看是重赏,实质上是真的生气,非常非常生气。刘邦通过这些封赏给萧何传递的信息,是憋着一股怒气的。

萧何你老小子能耐长了哈,搞行政还不满足了,是吧。老子想让韩信当赵相国,出来领兵打仗。你小子二话不说就扣个谋反的帽子,把人给杀了。那老子就让老萧你当相国,你行你上。来来来,你来领兵跟陈豨干,好吧。老子在外面出生入死,打下江山容易吗。你在后面搞阴谋,杀功臣杀列侯。老子就封你个食邑五千户,撑死你,看你敢不敢拿。你真拿了,看功臣们弄不弄死你。对了,老萧你想带兵是吧,那给你配五百护卫。在长安你想杀谁就杀谁,随便杀,不用告诉老子。长安那鸟地方,反正老子也不回去了。

不用那个NPC式的东陵侯召平提点,萧何完全能够解读出刘邦封赏背后的怒意。召平建议的散财佐军的招数,对缓解刘邦的愤怒一点用都没有。

萧何的手段更厉害,那就是硬刚。

食邑是不能要的,这个封赏退了回去(愿君让封勿受)。但是汉国的相国一职,萧何完全没有客气,直接领了起来。从这一刻起,萧相国在历史上,才真正的名副其实。

刘邦给的五百卫兵,萧何也没有退回去。因为刘邦是真的担心萧何会被人干掉。萧何也清楚,没任何证据,扣个帽子搞个阴谋,就杀掉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功臣列侯。长安城里难免不会人心惶惶。

不想谋反的韩信都被诛杀了,心里真想谋反的那些人,没准就耐不住了。

只有萧相国安全,太子和吕后才安全。汉帝国的后方才能安如磐石。

韩信无辜被杀,把功臣勋贵们都给吓坏了。

虽然自己带兵在外打仗,威风无比,但是家人孩子们都在长安呀。在皇帝面前军功立的再大,看起来也没用。相国和吕后连招呼都不跟皇帝打的,直接就夷灭三族呀。

萧何的老谋深算加上吕后的心狠手辣,这谁受得了。

后来刘邦率军回长安,借口上林苑开放的事,直接把萧何给抓了(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就是为了出杀韩信争太子这口怨气。

但是刘邦又能怎样,军队得吃饭,最后还得把萧何放出来。

韩信封的淮阴侯国,本来是震慑淮南王英布的。结果韩信被杀,刘邦生病。英布再无顾忌,当即起兵造反(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刘邦一听英布造反,立即甩锅给太子派。都是你们,杀了韩信,这下英布反了吧。让太子领军去打英布吧,老子有病,不去了(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后来又是请张良出马,才搞定刘邦,抱病出征。

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刘邦在征英布返途中,回老家丰沛。想起自己年迈,却仍不得不为了妻子,鞍马征战。

刘邦泪流不止,唱出大风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