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究竟有多可怕?
大数据可怕的地方: 首先,政府,企业(各种搜索引擎,网站,APP)都知道你在搜索什么,你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你的ISP(宽带提供者)会记录你访问过的每个网站,你在那个网站上停留了多长时间,点击了什么,输入了什么,他们都知道。 其次,各种企业(平台)都知道你的年龄和性别,尽管你从未透露给他们。他们会根据你的年龄和性格为你量身定制广告,会根据你的过往兴趣点,把你的爱好趋势统计起来,进行匹配推送。 社交媒体平…
北大数院近几年越来越卷了,是吗?
卷死了。 2023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不完全统计如下: 本科入学186人,其中: 高一入学的17人,全部为2022年CMO参赛选手,包括5名国集。 高二入学的30人,全部为2022年CMO参赛选手,包括13名国集。 高三入学的139人,有67名是2022年和2021年的CMO参赛选手,包括7名国集。 (没有全面检索2021年CMO参赛选手名单,2022年是全面检索了的) 国集选手占了25名,不是国集的也大部分是CMO金牌。 能不卷么?
为什么各大数据中心全部建立在贵州?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建在东北,像鹤岗那种城市就很适合。东北火电虽然比贵州水电贵一点,但是好歹煤炭资源充足(其他城市,鹤岗已经枯竭)。但是鹤岗地价便宜,十分适合建造这种占地规模较大的项目。而且东北天气冷,数据中心的冷却水可以直接给居民楼供暖,或者给车库供暖,再次也可以给水管供暖防止冻裂。
如果高中生能证明出黎曼猜想,会被清华北大数学系保送吗?
这种级别的猜想证明,是很难取信学界的。 1993年,当怀尔斯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后,并没有急于发表论文。而是借着一个学术会议的机会,做了一个冗长的报告。直到第三次演讲的最后20分钟,他才宣布,综上,费马大定理成立。 全场哗然。 所有人这才回头去看这三场演讲究竟讲了啥。 会后,怀尔斯投稿了一篇100多页的论文。鉴于那次会议的成功,审稿人员才愿意认真审阅。之前他们对于这类稿件是不屑一顾的,据说,曾有数千个不正确的证…
怎么看待北大数学教授袁新意评论姜萍事件?
现在的问题,是姜圣在逼数学界剖腹证粉了。 充分了解过姜圣情况之后,数学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懒得跟姜圣计较。他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提供充分、畅通的自证渠道,姜圣就知难而退了,这事儿就结束了。 法律的条款是“谁主张,谁举证”。按照逻辑,姜圣主张自己是天才,有举证的义务。姜圣的举证内容是一次开卷考试的93分,以及采访内容和笔记材料。其他人当然可以质疑举证的内容,证据不足那就不是天才。舆论也就不能通过“姜圣…

为什么“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至今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就却被封神?
这位也叫北大数学天才,他憋了两坨大的,轰动了两次数学界。 实际上韦东奕的研究方向大概率出不了成果。同样是千禧年七大问题,张益唐也只是提出了更弱形式的黎曼猜想证明方法。N-S方程的解析解掣肘流体力学近百余年时间,同时期的量子力学已经发展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了,湍流模型却仍然停留在经验公式的层面。如果韦东奕真的能解决这一问题,毫不夸张的讲他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物理学和数学界毋庸置疑的第一人,拥有和爱因…